中美关系中的战略稳定问题
本文选题:中美关系 切入点:战略稳定 出处:《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中美关系现在面临新的节点。中美能否建立持久而稳定的战略关系,逐渐消除战略猜疑并通过合作累积互信,这将是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文章梳理了中美战略稳定关系的缘起与发展,分析了中美战略稳定关系面临的挑战,探讨了维持并增进中美战略稳定的方法。
[Abstract]:After more than 40 years of development, Sino-US relations are now facing a new node. Ca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establish a lasting and stable strategic relationship, gradually eliminate strategic suspicion and accumulate mutual trust through cooperation? This will be a common challenge for the two countries. This paper comb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trategic stabil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facing the strategic stabil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probes into the ways to maintain and enhance the strategic stability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单位】: 斯坦福大学弗里曼·斯伯格里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战略研究室;
【分类号】:D822.3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鹏;;中美关系与东北亚安全[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09期
2 张文宗;;关于建立中美战略互信的思考[J];当代世界;2011年02期
3 柯友申;;一年来中美关系的发展[J];国际展望;1985年13期
4 尹巨明;经济利益和意识形态因素在中美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摘要)[J];外交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5 杨洁勉;从第三次辩论看中美关系的走势[J];国际展望;1997年11期
6 金灿荣;;美国政治与中美关系(下)——冲突中的派别和问题[J];世界知识;1997年22期
7 郝平;;合作为主 分歧仍存——论21世纪的中美关系[J];中国国情国力;1997年04期
8 张柏楷;;中美关系:是朋友,还是敌人?[J];共产党人;1998年01期
9 任文;“冷战与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J];美国研究;2001年02期
10 韩玉贵;中美关系发展的展望[J];理论学习;2002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强;;解读邓小平发展中美关系大局思想[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C];2009年
2 杨吉平;;权力转移与20世纪的英美关系——对中美关系的启示[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3 袁盈;;论中美关系的发展与邓小平的对美战略思想[A];纪念邓小平(下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倪世雄;潜旭明;;中美关系60年:回顾、启示、展望[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5 苗建寅;;抗战时期宋庆龄对中美关系的推动和发展[A];宋庆龄与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0年
6 国机;;回顾与展望中美关系——市国际关系学会等纪念《上海公报》发表30周年[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于迎丽;;从遏制走向合作:冷战后的中美不扩散关系[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8 李鹏;;中美关系战略新定位下的台湾问题[A];2006海峡两岸发展论坛文集[C];2006年
9 国机;;中美关系历史与现状——市国际关系学会等召开专题讨论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国机;;中美关系双方磨合期尚未结束——市国际关系学会等组织讨论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早报特约评论员 周庆安;拉姆斯菲尔德来得正是时候[N];东方早报;2005年
2 见习记者 王宇新;双赢与对抗:中美关系的两种可能[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3 郑必坚;中美关系的四个战略机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4 中国社科院美国所政治研究室副主任 张立平;不要期待2009年中美关系有重大突破[N];东方早报;2008年
5 子音;希拉里过会参议院:建“灵巧实力” 深化中美关系[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6 ;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华盛顿开幕[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7 记者 熊争艳;温家宝会见中美“二轨”高层对话会议美方代表[N];人民日报;2009年
8 张立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中美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沈丁立;中美对“和平”的本质仍有分歧[N];东方早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徐立凡;奥巴马将加速定义中美关系新版本[N];华夏时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巧荣;APEC与中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2 宋俊芳;中美关系的政治经济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余万里;美国跨国公司与九十年代的中美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李艳辉;政治经济的互动与中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5 杨绪盟;朝鲜半岛危机与中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6 夏立平;全球化时代国际体系的演变与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杨;东北亚安全格局中的中美关系[D];复旦大学;2005年
8 李增田;鲍大可及其中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吴功荣;中美外交思想传统的比较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10 宋国友;国家冲突阴影下的贸易增长:一种社会—国家的分析[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纪文宇;论非对称性相互依赖下的中美关系[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5年
2 袁云初;9·11后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与中美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尉华;经济相互依赖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国际关系学院;2009年
4 王黎;中美战略互信研究[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5 王创峰;历史没有终结[D];河南大学;2003年
6 曹峻;探寻中美在亚太安全领域共同利益促进中美关系改善[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婷;冷战后中美关系中的经济因素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王t ;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辛志永;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及中国的对策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时波;论中美战略互信的构建[D];国际关系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16472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647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