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能源安全问题及对策
本文选题:能源安全 切入点:南海主权 出处:《世界地理研究》2014年02期
【摘要】:作为非传统安全的重要一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能源安全合作依然与经济贸易飞速发展的现状不相匹配,不利于起到持续性保障作用。本研究在综合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能源安全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能源安全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进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阐述,认为中国—东盟自贸区能源合作前景广阔,但却面临着多元矛盾突出的极大考验,并结合区域发展实际,提出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南海资源联合开发合作机制,解决影响南海油气资源联合开发合作机制的问题,提高我国与东盟国家在能源合作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构建顶层推动的区域性海洋能源保障法律体系,保障区域性海洋能源和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建立双边"能源环卫"公信体制,保障能源安全与公共环境卫生安全相结合,协调发展;利用合作圈重叠,构建综合性能源安全管理系统,以保证能源合作的主流意识发挥在双方的经济往来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经济层面更深层次的发展等新见解。以期突破现有的能源体制机制格局,实现双边能源安全合作迈入更高台阶。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the energy security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still does not matc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trade.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ergy security in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the paper expounds the main restricting factors of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energy security cooperation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has a broad prospect of energy cooperation, but it is faced with a great test of multiple contradiction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eality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government-led cooperative mechanism for the joint development of South China Sea resourc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ffecting the joint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o improve the technical level and industrialization ability of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energy resources, and to build a regional legal system of marine energy security promoted by the top level,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regional marine energy and maritime strategic channels; to establish a bilateral "energy sanitation" public credit system to ensure the integration of energy security and public environmental health security, and to coordinate development; and to use overlapping cooperation circles,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energy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 to ensure that the mainstream awareness of energy cooper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supporting role in the economic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sides. In order to break through the existing structure of energy system and realize bilateral energy security cooperation,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should be pushed forward to a higher level of energy security cooperation.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基金】:云南省工业与信息化委员会2012年咨询课题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1071100)
【分类号】:D8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莉娜;;中国与东盟能源安全合作的障碍与前景[J];北方法学;2011年04期
2 李计成;中国与东盟能源合作的现状与前景[J];东南亚纵横;2004年09期
3 陈文;东南亚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东南亚;2002年03期
4 赵晨;东盟的新安全观[J];国际问题研究;1998年03期
5 戚永颖;;研判行业大势 促进交流合作——《2011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发布会综述[J];国际石油经济;2012年Z1期
6 张文强;;中国与东盟环境安全合作与制度构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罗婷婷;;南海油气资源共同开发合作机制探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年05期
8 曹玉墀;刘军坡;牟珩;;2010年全球海盗袭击事件分析[J];世界海运;2011年07期
9 刘明慧;;推进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体系探讨[J];山东经济;2009年04期
10 王德华;;日显重要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兼论中印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萃萃;刘宏杰;;大安全观下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安全指标体系的建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2 兰奎;;风险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与路径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高中;;国家安全与个人安全的法理辨析[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6期
4 张一弓;高昊;崔俊富;;中国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演进及内涵[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3期
5 王惠鹏;马国富;王子贤;高鑫;;网络文化安全防范体系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6 邵建平;;如何推进南海共同开发?——东南亚国家经验的视角[J];当代亚太;2011年06期
7 朱柏铭;;能源低碳化的财政压力及其释放[J];地方财政研究;2011年06期
8 赵晔;魏亚男;;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研究——基于辽宁现状的分析[J];党政干部学刊;2011年09期
9 李华锋;论中国外交观的传统文化渊源[J];东疆学刊;2004年01期
10 聂会翔;;中国与东盟警务合作现状与前景[J];东南亚纵横;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杨闯;;国际城市面临的公共安全问题[A];城市安全:首都国际化进程研究报告[C];2010年
2 孙胜兰;;次贷危机影响下的我国经济安全的思考[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3 束必铨;;从三代领导集体看中国国家安全观之演变[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4 张桂珍;;公共外交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形象[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黄岩;;促进国家认同,构建和谐多民族国家[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2011年)[C];2011年
6 王秀卫;;南海油气资源开发模式浅析[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长新;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D];吉林大学;2011年
2 赵书新;节能减排政府补贴激励政策设计的机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李睿璞;海外耕地投资的利益分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孙叶青;二战以来日本安全观的形成和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孙静;中俄在中亚的共同利益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键;冷战后中国东亚外交战略的学理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7 夏德元;电子媒介人的崛起[D];复旦大学;2011年
8 于维君;经济法历史合理性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9 孙宁;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文化安全战略论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10 陈敬明;海盗罪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莉;细节中的住宅建筑安全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陈浩;间谍活动的国际法规制问题[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彭静;论我国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法律制度的构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王经芹;中西义利观及其对外交政策影响的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梁秀娟;中美国家竞争情报体系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李媛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环境法律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宋秀丽;中外环境政策工具比较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8 刘莎;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合作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晓丹;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孙丹丹;西方国家渗透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浅析[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秋帆;;基于外部性的区域财政政策分析[J];财政研究;2008年03期
2 张雪兰;何德旭;;双重红利效应之争及对我国绿色税制改革的政策启示[J];财政研究;2008年03期
3 谢富胜;;在可持续发展中追求代际和谐[J];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11期
4 武亚军;;转型、绿色税制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李文;东南亚国家的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J];当代亚太;2005年09期
6 曲波;喻剑利;;《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海盗的惩治[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安德鲁·西蒙,刘雪芹;能源与东盟经济一体化[J];东南亚纵横;2005年04期
8 俞亚克;东南亚国家的热带雨林流失问题[J];东南亚;1995年02期
9 王国平;马来西亚的种植业[J];东南亚;1998年01期
10 卢芳华;;试析南海问题中的美国因素[J];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益林;非传统安全视阈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海滨;李彬;;中国对能源安全手段的选择与新安全观[J];当代亚太;2007年05期
2 谭咏哲;吴润青;;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与对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7年07期
3 何英;;我国能源安全立法的完善对策[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0年03期
4 赵庆寺;;国际能源外交的经验与启示[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3期
5 张胜军;李形;;中国能源安全与中国北极战略定位[J];国际观察;2010年04期
6 赵栋;;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能源安全的法律保障——兼评《能源法》[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1期
7 叶俊东;国际石油市场走向与中国的能源安全──访国际能源署总裁特别助理陈新华博士[J];了望;2000年44期
8 闫忠林;中东、中亚与中国能源、边疆安全关系探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陈凤英;;国际能源安全的新变局[J];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06期
10 杨泽伟;;国际能源机构法律制度初探——兼论国际能源机构对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作用[J];法学评论;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谭柏平;;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及法律应对措施[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11年
2 许祥左;冯伟;冯e,
本文编号:16663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666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