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灾害管理探析
本文选题:东盟 切入点:灾害 出处:《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东盟地区常年受地震、洪水、病疫、火山、台风等重大灾害的侵袭,泥石流、疾病、骚乱等次生灾害亦十分频繁。东盟各成员国大多属于低收入或中低等收入国家,抗灾能力十分有限,人口、经济方面的灾害损失十分严重,社会、生态环境影响亦非常深远。正是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自成立以来,东盟就颇为关注灾害管理。不过受域内、域外多层因素的影响,东盟灾害管理发展并非呈线性递增式。在成立之初,基于运输安全的考虑,东盟建立了一些联合应对海难与空难的机制。在20世纪90年代,东盟灾害管理发展甚为迟缓,仅从环境方面给予灾害一定的关注。新世纪以来,经过历次重大自然灾害的洗礼,在东盟共同体建设宏伟目标的推动下、在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下,东盟灾害管理取得了飞速发展,成果颇丰。然而,通过定量的宏观与定性的微观评估可以看出,东盟灾害管理仍然具有较大的强化空间。灾害科研、机制建设、减灾与防灾、恢复与重建、合作伙伴管理等方面还需更进一步的丰富与完善。在2015年完成第一阶段发展目标的基础之上,东盟需在完善科研管理机制、优化管理体制、提升减灾与防灾质量、引领备灾与应急进程、深化恢复与重建责任、科学发展国际合作关系等方面继续推进,以实现东盟灾害管理再发展。
[Abstract]:The ASEAN region is also frequently affected by major disasters, such as earthquakes, floods, epidemics, volcanoes, typhoons and other major disasters, mudslides, diseases, riots and other secondary disasters. Most ASEAN member countries are low-income or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The disaster resistance is very limited, the disaster loss in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s very serious, and the soci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act is very far-reaching. It is fully recognized that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ASEAN has pai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to disaster management. However, in the affected region, The development of disaster management in ASEAN is not linearly increasing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multi-layer factors. At the beginning of its existence, ASEAN established some joint mechanisms to deal with shipwrecks and air disasters, 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transport safety. The development of disaster management in ASEAN is very slow, and it only pays attention to disasters from the environmental aspect. Since the new century, after the baptism of major natural disasters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grand goal of building the ASEAN Community, With the strong sup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SEAN disaster management has made rapid development, and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However, through quantitative macro and qualitative microscopic assessment, it can be seen that ASEAN disaster management still has a large space for strengthening disaster research. Mechanism building, disaster reduction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 partner management, and so on, need to be further enriched and improved. On the basis of the completion of the first phase of development goals in 2015, ASEAN needs to improve its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mechanism. We should optimize the management system,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isaster reduction and prevention, lead the process of disaster preparedness and emergency response, deepen the responsibility of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scientifically, so as to realize the redevelopment of disaster management in ASEAN.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4;D81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新馨;第16届世界灾害管理大会[J];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2 李立国;;我国灾害管理体制逐步健全[J];中国减灾;2006年01期
3 郭志明;唐辉明;;关于实施灾害管理战略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24期
4 郭志明;;灾害管理能力初探[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5 郑功成;;构建科学、合理的灾害管理及运行机制[J];群言;2008年08期
6 戴胜利;邓明然;;我国与发达国家灾害管理系统比较研究[J];学术界;2010年02期
7 王莹莹;;“多方合作参与灾害管理研讨会”在京召开[J];中国减灾;2010年23期
8 李晓伟;;社区全灾害管理:概念界定与机制解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9 郭汉章;;对灾害管理的几点认识[J];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15期
10 奕新;;关于各机构灾害管理功能的研讨[J];中国减灾;199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G·P·Jawahar;;印度灾害管理的群众路线[A];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论文精选本论文集[C];2004年
2 栗斌;刘纪平;;基于3S的灾害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A];中国测绘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京;;中国的灾害管理体系及卫星技术的重要作用[A];2005中国卫星应用大会资料汇编[C];2005年
4 高庆华;;论沿海地区灾害管理系统工程[A];论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全国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5 Jorge A.Grade;;紧急事件与灾害管理协调机构[A];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论文精选本论文集[C];2004年
6 ;印度:必须推进国家灾害管理政策[A];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论文精选本论文集[C];2004年
7 Nicdy Gardo;;推进易损社会的发展:人是核心的问题[A];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论文精选本论文集[C];2004年
8 ;泛美卫生组织报告中的基本战略目标要点——灾害管理中妇女的作用[A];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论文精选本论文集[C];2004年
9 ;UNDRO/UNDP的灾害管理培训计划(DMTP)[A];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论文精选本论文集[C];2004年
10 Armando Mauro;;我们都是国民的保护者[A];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论文精选本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朱健刚 中山大学中国南方公益慈善研究院 赖伟军;灾害管理体系:从政府主导型转向“官民合作”模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李连方;特具创意的灾害管理[N];中国气象报;2005年
3 曾昭俊;企业参与灾害管理尚存政策短板[N];中国企业报;2007年
4 盟宣;民盟中央举办“灾害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第五届年会[N];团结报;2007年
5 记者 曾昭俊;中国企业参与灾害管理面临转型[N];中国企业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张佳;让灾害管理进入公众视野[N];团结报;2008年
7 本报评论员 梅松武;灾害管理要警钟长鸣[N];四川日报;2010年
8 记者 田亚硕;联合国灾害管理与应应天基信息平台北京办公室成立[N];中国社会报;2010年
9 姚遥;地震中的灾害预报与灾害管理[N];南方周末;2008年
10 首席记者 李严;社会力量参与灾害管理[N];昆明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彪;中国灾害管理制度变迁与绩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2 呼唤;新中国灾害管理思想演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3 王倩;我国自然灾害管理体制与灾害信息共享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周学农;突发性灾害之公路交通应急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高军;南水北调冬季冰期灾害应对管理机制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6年
2 魏智;东盟灾害管理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张健;新时期我国政府灾害管理体制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4年
4 张春丰;灾害管理法治研究[D];温州大学;2014年
5 杨超;民俗文化与区域灾害管理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邓娟;旅游地灾害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张军;多元主体参与下民族地区农村社区灾害管理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8 王秀娟;国内外自然灾害管理体制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856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685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