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国广播公司调查看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以2005~2013年数据为基础
本文选题:中国国际形象 切入点:特征 出处:《人民论坛》2014年14期
【摘要】:从英国广播公司在2005~2013年所做的各国国际影响调查,可以发现中国国际形象的整体评价以正面为主,但波动较大;世界不同区域对中国国际形象的评价存在明显不同。文章认为我国应提出中国版的各国国际形象排行榜,以制造议题,引导舆论;提高处理"媒体事件"、突发事件或危机事件的技巧;有针对性地进行应对。
[Abstract]:From the international impact survey conducted by the BBC from 2005 to 2013,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overall evaluation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image is mainly positive, but fluctuating, and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evaluation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image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world.
【作者单位】: 北京体育大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战略视野下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CXW037
【分类号】:D822.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伟;;汤婷婷《女勇士》中“鬼”意象的解读[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2 王慧敏;;文化解读“他者”的“中国”——评《跨文化视野中希尔作品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02期
3 崔丽芳;;殖民地时期及建国初期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J];东方论坛;2011年01期
4 周尚意;杨鸿雁;孔翔;;地方性形成机制的结构主义与人文主义分析——以798和M50两个艺术区在城市地方性塑造中的作用为例[J];地理研究;2011年09期
5 周小英;;近代中国在西方的“他者”形象[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姜智芹;;非我与他者:英国文人视野中的中国形象[J];东岳论丛;2005年05期
7 余佳丽;林国淑;;好莱坞影像中的“东方主义”思维[J];电影评介;2007年24期
8 赵伟;刘玉平;;西方语境中的中国“他者”——浅论西方电影中的李连杰[J];电影评介;2009年11期
9 崔辰;;好莱坞电影中的上海:想象与重构[J];电影新作;2010年03期
10 董志浩;;十九世纪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邱畅;;中国形象在美国小说中的误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2 马少甫;;美国早期中国观再探讨[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梅祖蓉;历史,文化与人格[D];武汉大学;2010年
3 袁赛男;哲学视域下的国家形象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李莉;近代中国的媒介镜像:《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哈雷特·阿班中国报道研究(1927-1940)[D];上海大学;2011年
5 唐海东;异域情调·故国想像·原乡记忆[D];复旦大学;2010年
6 张栋辉;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的跨域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7 翁君怡;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形象”[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邵静;《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涉华报道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9 王静;“觉醒的中国”: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革命[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刘招成;施坚雅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平焰;美国华裔生存状态的多维度透视[D];湘潭大学;2010年
2 石黎华;传播视野下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问题初探[D];南昌大学;2010年
3 李艳;卫三畏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宇Pr;好莱坞“中国风”现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叶苗乐;重大事件报道与国家形象建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吴丹;中西文化视阈下的“他者”[D];江南大学;2011年
7 黄剑;赛珍珠的“中国小说”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8 吴明萍;冷战后美国主流印刷媒体上的中国形象[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谭颖思;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当代困境及实践思路[D];广州大学;2011年
10 付瑶;被建构的“中国形象”[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一峰;邓小平中国国际形象思想探析[J];浙江学刊;2004年05期
2 王希;有关中国国际形象的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0年01期
3 赵灵敏;;形塑中国:对外宣传是次要的——专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J];南风窗;2009年14期
4 李永胜;;从抗震救灾看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J];当代世界;2008年09期
5 李惠丹;;浅议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国际形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史敏;;创新国际理念提升中国软实力[J];文教资料;2009年03期
7 刘韵秋;陈辉;;试论新时期和谐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J];公关世界;2010年09期
8 李家祥;;“和谐世界”新理念:中国国际新形象的集中展示[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9 海伦·珀基特,李庆四;中国的未来形象——从美国人角度看中国[J];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10期
10 朱凯兵;成曦;;论中国国际形象的定位、塑造与展示[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桂珍;;公共外交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形象[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倪建平;;关于中国国家形象与外交政策的理论思考[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特派记者 张婷婷;成都荣膺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N];成都日报;2010年
2 记者 余红;昆明获评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N];云南日报;2010年
3 王义桅;公共外交:塑造中国国际形象[N];解放日报;2003年
4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 刘中民;青年学生应为树立中国国际形象承担使命[N];中国教育报;2008年
5 记者 李忠发 王慧慧;谷歌搜索退出内地 国新办外交部表态[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6 黄亚男;中国国际形象将大幅提升[N];中国国门时报;2008年
7 戴志勇;2008,中国必须通过空前大考[N];南方周末;2008年
8 杨鸿玺;2004中国外交:乘时而动 锦上添花[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9 本报特约记者 齐彬;抗“非典”再显现负责任大国风采[N];中国改革报;2003年
10 杨惠;我省6名援外青年志愿者赴突尼斯开展志愿服务工作[N];贵州日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郭茜茜;和谐世界理论下的中国国际形象定位[D];青岛大学;2010年
2 金瑾;公共外交与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3 褚子慧;公共外交视角下的中非教育交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丁斌;浅析新时期我国在动荡国家(地区)的海外利益政治风险评估与维护[D];外交学院;2012年
5 刘丽;克林顿时期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国会因素[D];辽宁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856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685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