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东盟50年:在行进中探索和进步

发布时间:2018-03-30 13:47

  本文选题:东盟方式 切入点:地区秩序 出处:《世界经济与政治》2017年07期


【摘要】:东盟50年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取得进步的过程,它所创建的"东盟方式"有别于欧美的思维方式和制度设计,体现了亚洲的思想、文化精神,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东盟在维护成员国主体地位和坚守不干涉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协商合作凝聚共识,使一个战乱、贫穷的东南亚地区走向和平、稳定与发展。"东盟方式"也被称为一个成员间交往与合作的进程,而这个进程体现为成员间一种非正式的一致性构建与非冲突性的讨价还价过程。东盟推动的议程大都要经过一个反复协商、不断修订和逐步增进的过程,共识是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东盟方式"基于共识原则,更体现为责任精神,孕育在东盟的发展进程之中。中国与东盟打交道让"中国方式"与"东盟方式"寻求对接,尽管双方关系存在诸多矛盾,但总的来说维护了稳定与合作的大势。从更广的视角和更深的意义来看,中国与东盟是在为探求构建新型国家关系和地区秩序而努力。
[Abstract]:ASEAN is a process of continuous exploration and progress for 50 years. The "ASEAN way" it has created is different from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institutional design of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embodies the Asian thought and cultural spirit. ASEAN, on the basis of safeguarding its membership status and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non-intervention, through consultation and cooperation, has consolidated consensus so that a war-torn and impoverished Southeast Asian region can move towards peac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The ASEAN modality is also referred to as a process of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its members, This process is reflected in an informal consensus-building and non-conflicting bargaining process among members. Most of the agenda promoted by ASEAN is a process of repeated consultation, continuous revision and gradual enhancement. Consensus is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process. "ASEAN approach"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consensus, more embodied in the spirit of responsibility, gestated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SEAN. China and ASEAN contact let "China way" and "ASEAN way" seek docking.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two sides, they generally maintain the general trend of stability and cooperation. From a broader perspective and a deeper meaning, China and ASEAN are striv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type of national relationship and regional order.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
【分类号】:D81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贤斌;制约东盟发展的内部因素[J];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11期

2 翟坤,余翔;从东盟年会看东盟合作机制的发展[J];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09期

3 王小民;东盟不干预原则的演变:从不干涉内政到加强相互影响[J];东南亚;2000年02期

4 王子昌;国外东盟研究:方法与观点[J];东南亚研究;2003年01期

5 韦红,邢来顺;从居高临下施教到平等对话伙伴——冷战后欧盟对东盟政策评析[J];欧洲研究;2004年02期

6 高伟浓,罗亚泓;从建构主义角度看“东盟方式”的结构性缺失[J];东南亚纵横;2004年06期

7 许梅;东盟-日本关系发展演变中东盟的认知转变[J];东南亚研究;2005年02期

8 王馨;茅锋;;地区联盟牵动大国格局——评2006年东盟外长年会[J];东南亚纵横;2006年09期

9 王士录;;东盟合作机制与原则改革的争论及前景[J];当代亚太;2007年08期

10 马[F;;东盟成立四十周年回顾[J];当代亚太;200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张雪;;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与中美因素[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勤;;东盟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及东盟主要成员国间的双边关系[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3 高伟浓;;东盟国家对华友好协会与历届东盟中国友好大会探析[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韩方明;;东盟国家安全防卫政策特点与走向[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贺圣达;;东盟对华关系和政策:现状与未来[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6 李文;陈雅慧;;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全面改善及其原因[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传军;东盟全力加强反恐合作[N];光明日报;2006年

2 王传军;美国东盟围绕“纪念峰会”的争执[N];光明日报;2007年

3 记者 唐群峰 邋通讯员 杜鹃 林智;李金早会见东盟青年公务员代表团[N];广西日报;2007年

4 蔡鹏鸿;美国缺席东盟会议并非缺席影响力[N];解放日报;2007年

5 孙广勇;“东盟40年与东盟国家发展”学术研讨会召开[N];人民日报;2007年

6 本报专稿 虞非凡;东盟在求同存异中迈向政治实体[N];世界报;2007年

7 张春邋马[F 宋t$;中国与东盟:四十年后看未来[N];文汇报;2007年

8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室主任 翟];中国—东盟:共创和平与繁荣的未来[N];中国民族报;2007年

9 芯禾;记录中国-东盟友好合作进程的新画卷[N];广西日报;2008年

10 张永兴邋郑晓奕;东盟国家重申建立东盟共同体[N];人民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周玉渊;东盟决策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潘维光;越南在东盟政治—安全合作中的参与研究:国家利益和国家身份的双重视角[D];复旦大学;2014年

3 甘振军;澳大利亚对东盟国家关系研究(1967-200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陈奕平;依赖与抗争[D];暨南大学;2006年

5 徐善宝;建构共同利益:中国—东盟关系研究的新视角[D];暨南大学;2007年

6 赵乾坤;大国权力与地区规范[D];外交学院;2006年

7 韦红;东盟地区主义的发展与中国[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曾晓祥;冲突管理与东盟地区规范的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峰;“东盟方式”在亚太地区的扩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曹广伟;论冷战后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江鱼;东盟对华态度:形成、转变及启示[D];外交学院;2006年

4 刘静;冷战后东盟对欧盟战略[D];暨南大学;2007年

5 杨秀琼;东盟共同体:从意识到建构[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6 周岩;冷战后越南与东盟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7 程继康;双重维度下的东盟均势外交战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8 游国泰庭;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与双边政治关系的关联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9 秦跃文;中国参与周边区域警务合作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10 刘佳茵;东盟“大国平衡”战略探析[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861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6861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7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