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研究
本文选题:联合国 切入点:集体安全机制 出处:《内蒙古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摘要】: 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是联合国体系的核心,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最重要的国际机制,在制度设计上较国际联盟有了长足的进展。经过二战后60多年的实践历程,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在处理世界和平危机事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冷战结束后,全球面临的传统安全威胁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保持高发态势,以新军事变革为核心的世界军事竞争日益激烈,核扩散和军备控制形势依然严峻。这些传统安全威胁使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面临新的挑战:集体安全共识受到的冲击,限制使用武力的国际法规则受到冲击,联合国集体安全保障机制的集体强制力面临挑战。在应对传统安全威胁的实践中,决策机制、维和机制、裁军与军控机制存在诸多困境,制约着该机制作用的发挥。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具有天然的内在局限性与客观的外在制约因素,是导致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存在诸多困境的主要原因。为了摆脱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困境,我们从宏观、微观两方面改革与创新联合国集体安全决策机制、维和机制和裁军与军控机制,使之在处理国际安全问题时,发挥及时有效的作用。通过对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改革的思考,可以预见,改革将使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效力范围扩大,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运行能力得到提高,“区域办法”得到规范并强化。完善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将成为其未来作用发挥的基本前提。
[Abstract]:The United Nations collective security mechanism is the core of the United Nations system and the most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mechanism for maintaining world peace and stability. The United Nations collective security mechanism has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dealing with world peace crises. After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the traditional security threats to the whole world still exist,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high incidence of local wars and armed conflicts, and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military competition in the world with the new military transformation as the core. The situation of nuclear proliferation and arms control remains grave. These traditional security threats present new challenges to the collective security machinery of the United Nations: the impact on the collective security consensus and the impact on the rules of international law restricting the use of force, The collective coercive power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llective security guarantee mechanism faces challenges. In the practice of dealing with traditional security threats, there are many dilemmas in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s, peacekeeping mechanisms, disarmament and arms control mechanisms. The United Nations collective security mechanism has natural inherent limitations and objective external constraints,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predicament of the collective security mechanism of the United Nations, we have reformed and innovated the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of collective security of the United Nations in macro and micro aspects. Peacekeeping mechanisms and disarmament and arms control mechanisms, which enable them to play a timely and effective role in dealing with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ssues... can be foreseen through reflection on the reform of the collective security machinery of the United Nations, The reform will expand the scope of effectiveness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llective security mechanism, enhance the operational capacity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llective security mechanism, standardize and strengthen the "regional approach"... improve the United Nations collective security mechanism, Will become its future role to play the basic premise.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81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永莲;;联合国改革:挑战、进程、前景[J];领导之友;2011年06期
2 范琳一;;国际新形势下的联合国改革[J];法制与社会;2011年21期
3 李迎雪;;欧盟与联合国关系[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4 陈传伟;李伯军;;索马里海盗、普遍管辖权与集体安全[J];社科纵横;2011年07期
5 ;《党政论坛》下半月刊《干部文摘》2011年第7期要目[J];党政论坛;2011年07期
6 佚名;;领导力受质疑 “政治胆小鬼”潘基文 不是优秀而是无害[J];人物画报;2011年14期
7 张贵洪;;利而不害 为而不争——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J];领导之友;2011年09期
8 陶短房;;印度重走中国当年“非洲路线”[J];世界博览;2011年12期
9 顾炜;;欧洲安全机制的区域主义分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陈亚芸;;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司法审查机制的构建——以国际法院司法审查为研究视角[J];武大国际法评论;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彭沛;;联合国改革与中国的外交选择[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杨泽伟;;联合国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3 ;奏响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时代乐章——党领导外交事业的成就与经验[A];新中国60年党的执政成就与经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妙发;关于联合国改革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4年
2 吴妙发;联合国改革:一项重大的国际政治建设工程[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3 ;联合国的昨天、今天与明天[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4 早报特约评论员 王勇;联合国改革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N];东方早报;2005年
5 李先喜;联合国改革路上的四道“坎”[N];解放军报;2005年
6 ;重温联合国改革的目标[N];经济观察报;2005年
7 何洪泽、邹德浩;加快联合国改革进程[N];人民日报;2003年
8 王洋;联合国改革势在必行[N];人民日报;2003年
9 记者 杨志望;联合国改革等问题分歧依旧[N];人民日报;2005年
10 严锋;联合国改革也要民主化和法制化[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建明;中国软实力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李世财;全球治理视野下的G20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3 毛瑞鹏;维护决策权与平衡主要对手:美国的联合国安理会组成政策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4 刘美武;重叠机制视域下的非洲国际减贫机制[D];复旦大学;2011年
5 牛海彬;有限的合作:美国国会与联合国[D];复旦大学;2006年
6 王伟;《联合国宪章》宪法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奇才;全球治理、善治与法治[D];吉林大学;2009年
8 薛磊;当代国际法中的承认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王洪涛;中美结构性矛盾辨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10 张海霞;冷战后中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学敏;冷战后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2 刘睿;国际反恐合作对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影响[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孙艳;联合国改革:组织有效性视角的考察[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4 牛晓晨;浅析联合国建设和平委员会的建立及其作用[D];外交学院;2011年
5 白雪;试析统一后德国的联合国政策[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6 万力;论妇女人权保障与联合国的实践[D];外交学院;2011年
7 袁铮;21世纪日本争取“入常”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嘉媛;加利秘书长与联合国第二代维和行动[D];外交学院;2010年
9 卡拉扬;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建立及其影响[D];外交学院;2011年
10 马经纬;联合国改革中的美国因素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16865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686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