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北约的“第三维”——以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的建立为中心
本文选题:北约 切入点:冷战 出处:《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5年05期
【摘要】:迫于内外交困的压力,1969年4月,尼克松政府提出了建立北约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的倡议,以探索如何最有效地调动西方国家的经验和资源,从而改善其人民的生活质量。尔后,美国通过驻外使节、北约秘书长曼利奥·布罗西奥等与各国政要进行协商,从而打消其疑虑,多数盟国对倡议的态度逐渐由怀疑转变为赞同。是年11月,北约理事会批准组建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12月,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美国的倡议终成为事实,为北约超越军事防御和政治协商两个维度,涉足"第三维"——以环境问题为代表的社会领域——提供了一个新载体。不仅如此,委员会作为现代环保运动的"催化剂"一定程度上促使西方各国开始采取国内行动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同时,它的建立也为推进冷战缓和时代东西方世界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可能。
[Abstract]:Under pressure from domestic and foreign affairs, in April 1969, the Nixon administration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O Modern Society Challenge Committee to explore how best to mobilize Western experience and resourc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its people. The United States, through its envoys abroad, NATO Secretary General Manlio Brocio and others, held consultations with political leaders of various countries, thereby dispelling their doubts. The attitude of most of the allies towards the initiative gradually changed from suspicion to approval. November of that year, The NATO Council approved the formation of the Modern Society Challenge Committee. In December, the first meeting of the Commission was held,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itiative finally became a reality, for NATO to move beyond the two dimensions of military defence and political consultation. The "third dimension"-the social sphere represented by environmental problems-provides a new vehicle. Not only that, The Commission, as the "catalyst" of the modern environmental movement, has, to some extent, prompted Western countries to take domestic action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modern society. Its establishment also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to promote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in the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field during the Cold War detente.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历史学系;
【基金】: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13JJD770010)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分类号】:D8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迅雷;;尼克松的那句“老话”[J];同舟共进;2007年08期
2 戴维·凯塞;曹锡珍;;评尼克松的《真正的战争》[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1年06期
3 梁根成;;尼克松政府对南部非洲的政策[J];外交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4 王杏芳;金正昆;;尼克松主义的主要内容及美国的战略调整[J];教学与研究;1991年03期
5 朱苏进;分享尼克松[J];领导文萃;1999年03期
6 王国范;尼克松改变对华态度的原因[J];史学月刊;2000年05期
7 张家康;毛泽东与尼克松互通和谈信息[J];党史纵览;2003年11期
8 张伟;;尼克松转变对华思维[J];招商周刊;2003年06期
9 许莉;“帮”尼克松结束越南战争的人[J];当代世界;2005年10期
10 吕桂霞;论尼克松主义与越南战争的终结[J];学海;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何慧;;尼克松的中国观——冷战背景下的思想轨迹[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二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世研;金海:70年代尼克松政府的环保政策[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2 史蒂芬·赫斯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政府研究方向高级研究员 小乐 译;尼克松:对国际事务充满激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赵璐;尼克松时代的美欧关系[N];团结报;2012年
4 记者 张建松;美日对钓鱼岛如何私相授受[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5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杨春;做朋友是中美唯一正确选择[N];南方日报;2012年
6 记者薛福康;美政府30年前已承诺“三不”[N];光明日报;2002年
7 任立;功能多样的美国总统图书馆[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北京铁路运输法院 周啸虎;总统与法院的较量[N];人民法院报;2010年
9 徐国琦;“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N];中华读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文山;尼克松晚年外交战略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王成至;1969—1972年中美缓和进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威;1971年南亚危机与美巴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雪;尼克松政府对菲律宾的政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爱雪;尼克松政府援助伊朗政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常县宾;试论尼克松政府在1971年印巴危机中的外交政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妍妍;尼克松政府对1971年南亚危机的政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志梅;试论尼克松政府全球均势外交[D];山西大学;2004年
6 王兵;尼克松对华态度转变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7 黄丹;冲绳“归还”与尼克松时期的东亚安全战略[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宗金北;尼克松政府对华政策战略调整的原因[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松;尼克松政府就业培训政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皓;大国和领袖 战争与和平[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977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697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