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工党对华政策研究(1949年至2010年)
发布时间:2018-04-12 14:13
本文选题:澳大利亚工党 + 对华政策 ; 参考:《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摘要】:论文主要研究了过去60年间澳大利亚工党对华政策的演变。研究发现,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澳大利亚工党在朝在野,其对华政策均表现了一定的连贯性和一致性。而且,澳大利亚工党与其主要竞争对手在对华政策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纵观澳大利亚历史,人们不难发现澳大利亚工党在不同时期对中澳关系做出的积极贡献。二战之前,澳大利亚外交在其政治活动中并未占据重要地位,所以当新中国成立之时,无论是澳大利亚工党还是自由党联盟都措手不及,未能对当时的复杂局面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澳大利亚工党与自由党-乡村党联盟在对华政策上的差异其实是政党领导人不同政治理念的一种体现。二战期间,日军进犯迫在眉睫,战局需要当时执政的工党领袖当断则断,弃英从美的决定是澳大利亚在重大安全问题上依赖美国的开端。二战以后,澳大利亚参与战后国际秩序重建的准备工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实现战后长久和平与经济繁荣,伊瓦特领导下的澳大利亚工党政府外交团队在推动联合国人权事业和本地区民族自决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这同时也给澳大利亚工党的外交理念注入了国际主义的因子。从此,致力于通过多边机制来建立公正平等的国际秩序成为澳大利亚工党外交思维的一个鲜明特征。在冷战盛行期间,执政的自由党-乡村党联盟一方面为了大选获胜,一再操纵澳大利亚和中国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大力渲染来自中国共产主义的威胁,另一方面在外交问题上过度依赖美国,从而自缚手脚,最终导致他们错失与中国建交的良机。当美国都在考虑和中国达成和解之时,澳大利亚的自由党一乡村党联盟依然还在瞻顾彷徨。1971年7月,惠特拉姆在执政党的反对声浪中,对中国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自由党-乡村党执政联盟和工党之间就中国问题的冲突达到高潮。惠特拉姆的远见和胆识进一步凸显了当时在位的麦克马洪总理的愚钝和优柔寡断。惠特拉姆在中国取得的外交胜利无疑为其第二年的总理竞选增添了获胜的砝码。澳大利亚民众意识到一个具有独立思维的领导者能够给澳大利亚带来重大变化和机遇。惠特拉姆上台后一个月之内就扫清了影响中澳建交的各种障碍,为日后两国互利合作的双边关系发展奠定了基础。惠特拉姆确立了与中国开展外交关系的两项重要原则:一、即便是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澳大利亚也应该坚持与中国展开接触;二、澳大利亚应该尊重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核心利益。惠特拉姆之后的历代工党领导人都坚持了这两条基本原则,并从各个方面对中澳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贡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霍克针对澳中两国经济互补的特点,实施了一系列合作计划,加深了两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不断发展的经济关系对1989年后两国政治关系的恢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保罗·基廷在已有的基础上促成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峰会,为中国领导人就贸易、投资和安全问题与亚太经合组织其他经济体领导人开展对话提供了新的渠道和平台。虽然两国关系在陆克文时期经历了一些曲折,但陆克文在中国问题上提出了“诤友”这一概念,主张用一种更开诚布公的方式来处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差异。历代工党领导人致力于在外交上实现他们一系列的价值取向,其中包括促进自由贸易、推动人权、建立公正的国际秩序以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等。工党领导人深知,大国之间,关系微妙。在冷战的热潮逐步减退的同时,中国正在寻求外国投资和技术以发展其国民经济,霍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调推动中澳双边自由贸易的。澳大利亚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启动了和中国的人权双边对话,并逐步退出了美国主导的利用联合国人权会议来进行反华活动的阵营。像澳大利亚这样的中等国家,只有将原则性与审慎作风相结合,才能最有效地保证其国家利益,这一点在工党领导人中应该早已成为共识。事实证明,在中美关系正常的情况下,澳大利亚工党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然而,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中美关系有时难免变得紧张,这就给澳大利亚工党领导人带来更多的挑战,因为在大国较量的过程中,澳大利亚工党领导人需要平衡的因素更多更复杂。与工党的对华政策相比,自由党-乡村党联盟在对华问题上缺乏主动性和原则性,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紧随美国的立场。即便是在中澳两国建交之后,自由党联盟对待台湾问题的态度依然不够明朗。1972年澳大利亚工党上台执政前,自由党一乡村党联盟在从对华贸易中获益的同时,顽固坚持所谓的“双重承认”—即既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又承认在台湾的中华民国。在1996年台海危机中,自由党-国家党联盟积极支持美国的军事干涉。在霍华德执政时期,自由党-国家党联盟一方面继续从不断扩大的对华贸易中获利,另一方面强调中澳两国在价值观和社会制度方面存在的差异。澳大利亚工党一直试图用积极的方式来解决两国之间的差别,而自由党-国家党联盟似乎只关注其可获得的利益。时至今日,澳大利亚在对华问题上似乎已经形成一种“工党主动而自由党联盟跟随”的模式。论文回顾了过去60年澳大利亚对华外交政策的演变历程,着重研究了历代工党领导人在推动中澳关系正常化,促进中澳关系进一步深化发展所做出的努力。论文通过对相关事件的分析,如中澳建交、天安门事件、台湾问题等,比较了工党和自由党在对华政策上存在的差异和分歧,并深入探讨了两党对华政策差异化的原因。本文作者在进行上述比较研究时,已尽可能地将有关言论与特定的背景场合相联系,由此分析动机,推导结论。研究表明,澳大利亚工党的对华政策凸显了该党派,尤其是它的历任领导人,秉承并发扬了工党一贯坚持的注重国际合作和积极有为的外交传统。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86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成启祯;;澳大利亚工党执政后对外政策的调整[J];国际问题研究;1984年02期
,本文编号:17400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740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