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政治驱使下的美国对外政策——以美国空袭叙利亚境内目标为例
本文选题:身份政治 + 美国对外政策 ; 参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06期
【摘要】:在对外政策分析方面,研究者应该多视角、多维度地观察和理解一项对外政策。把有关身份及话语的理论引入对外政策研究,有助于拓宽政策分析的视野和手段。在对外政策的全部过程中,确定身份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像美国这样的大国,它的对外政策往往受到身份政治的驱使和影响。国家身份不仅是一种文化建构,而且还是话语作用的产物。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对外政策,有必要考察文化与对外政策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在当代美国身份中有两个突出且不一致,甚至彼此冲突的表现——民族主义和"普世"主义。它们不仅体现在美国对外政策的话语及行动中,而且经常给美国对外政策带来错综复杂的后果。2014年夏季,为了维护自身在中东的安全利益,美国决意对叙利亚境内不断扩张的"伊斯兰国"极端势力实施空袭。但是,这一军事行动缺乏来自国内外机构的必要授权,也没有获得叙利亚政府同意。于是,奥巴马政府选择利用话语建构了一个更为"迫在眉睫"、"更为直接"的威胁——"呼罗珊集团"以及它与恐怖主义"基地"组织的联系,以便为美国主导下实施的这一空袭政策寻找到"合法性"和"正当性",为人们从经验上观察和理解美国对外政策如何受到身份政治驱使提供了一个最近的例子。
[Abstract]:In foreign policy analysis, researchers should observe and understand a foreign policy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dimensions.Introducing the theory of identity and discourse into the study of foreign policy is helpful to broaden the perspective and means of policy analysis.Identity is crucial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foreign policy.A big country like the United States, its foreign policy is often driven and influenced by identity politics.National identity is not only a kind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but also the product of discourse.Therefore,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analyze foreign policy, it is necessary to examine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foreign policy.There are two prominent and inconsistent, even conflicting manifestation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identity-nationalism and universalism.They are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words and ac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but also often have complicated consequences for the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In the summer of 2014, in order to safeguard their own security interests in the Middle East,The United States is determined to carry out air strikes against the growing Islamic State extremist forces in Syria.However, the military operation lacked the necessary authorization from domestic and foreign institutions and the Syrian government's consent.So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chose to use words to create a more "imminent", "more direct" threat-the Khorasan group and its links to the terrorist al-Qaeda organization.In order to find "legitimacy" and "legitimacy" for this air-raid policy led by the United States, it provides a recent example for people to observe and understand empirically how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s driven by identity politics.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分类号】:D815.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庆忠;;冷战后的中国—东盟关系探析:身份政治的视角[J];南洋问题研究;2014年02期
2 周平;白利友;;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及认同政治[J];思想战线;2012年04期
3 金新;;论东盟一体化中效忠转移的困境——从认同政治的视角考察[J];太平洋学报;2013年06期
4 王新刚;美国的制裁与叙美关系演变[J];西亚非洲;2004年06期
5 何志龙;;后冷战时代叙利亚与美国关系[J];西亚非洲;2006年01期
6 范可;;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意识与认同政治[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方金英;;叙利亚内战的根源及其前景[J];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世兵;;论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2 周亦奇;;内战终止理论与叙利亚内战政治解决前景[J];国际关系研究;2014年01期
3 孙保全;;中华民族建设的维度:政治、文化与利益[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4 范可;;略论公民权与少数民族权利[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李京桦;日晨;熊坤新;;关注世界 聚焦民族:2013年世界民族热点问题回顾与评析——2013年国内外民族、宗教十大热点事件综述之二[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年03期
6 孟靖朝;;论缅甸南坎地区跨境民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7 于臻;;新成员国东盟认同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因素分析[J];南洋问题研究;2014年04期
8 朱碧波;;论我国边疆地区的宗教渗透与治理[J];理论月刊;2015年03期
9 朱传忠;王晓东;;9.11事件后:叙伊(朗)与美国博弈[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陈驰;康宇杰;;国家认同的宪法学解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亚楼;国际经济制裁:历史演进与理论探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2 陈敏华;冷战后中东伊斯兰极端组织暴力行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王成;青奥会:理想追寻与价值回归[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4 邢新宇;朝韩中东外交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5 侯发兵;民族利益关系形态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
6 白利友;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与少数民族的政党认同[D];云南大学;2013年
7 邱杰;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8 张媛;媒介、地理与认同: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形成与变迁[D];浙江大学;2014年
9 王霏;叙利亚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10 常轶军;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认同[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毅华;叙利亚威权主义政治及其转型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程俊;叙黎特殊关系的影响因素探究[D];西北大学;2006年
3 顾聪;中东石油与美国霸权地位[D];吉林大学;2007年
4 朱传忠;伊斯兰革命后叙伊(朗)关系探析[D];西北大学;2008年
5 胡耀辉;冷战结束后叙美关系的演变与发展[D];西北大学;2008年
6 甘黎;试析伊朗与叙利亚准联盟关系[D];西南大学;2009年
7 顾坚;叙利亚、伊拉克复兴党执政后的对外政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杨成伟;论受众的公民意识与传播环境建设[D];湖南大学;2010年
9 胡冬荣;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10 汪晓燕;马德里和会以来叙黎特殊关系的变化与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平;;中国民族政策价值取向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02期
2 张金荣;;试析后冷战时期中国加强东亚地区合作的动因[J];当代亚太;2006年04期
3 姜运仓;东亚经济合作中的身份建构[J];国际观察;2004年04期
4 刘永涛;语言、身份建构和美国对外政策话语中的“邪恶论”[J];国际观察;2005年05期
5 程又中;对“中国加入国际社会”的阐释[J];教学与研究;2004年10期
6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周红云;认同政治与左翼[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02期
7 钱雪梅;;从认同的基本特性看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J];民族研究;2006年06期
8 王敏;;多元文化主义差异政治思想:内在逻辑、论争与回应[J];民族研究;2011年01期
9 袁正清;从安全困境到安全共同体:建构主义的解析[J];欧洲研究;2003年04期
10 庞中英;地区主义与民族主义[J];欧洲;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时春荣;管恩琦;;谁影响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周建明;威尔逊主义与美国的对外政策──关于美国对外政策中意识形态因素的分析[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01期
3 逄爱成;跨世纪美国对外政策三大特点评析[J];国际展望;2000年02期
4 李晓岗;党派争端与美国对外政策[J];和平与发展;2001年02期
5 成雪峰;试论外国院外集团活动及其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J];东南亚研究;2001年03期
6 袁新华;哈斯的规制主义和美国对外政策的战略选择[J];国际观察;2001年01期
7 张继生,张启祥;思想库与美国对外政策[J];国际观察;2001年04期
8 陆丕昭,王预震;论美国对外政策的媚众性[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9 魏振香,孙学斋;20世纪后半叶美国对外政策中的权利政治思想[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10 藤原归一;时殷弘;金灿荣;牛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庞中英;;走向帝国的美国——中日学者谈9.11后的美国对外政策[J];世界知识;2002年1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 张家栋;战术性分水岭:911事件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2 记者 张旗;房峰辉会见美国对外政策理事会代表团[N];解放军报;2014年
3 周峰;两面性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贯作风[N];解放军报;2011年
4 记者 闫s,
本文编号:17427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742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