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东亚关系的历史考察——兼论中美日三国互动及地区影响
本文选题:美国与东亚关系 + 体系变迁 ; 参考:《日本学刊》2017年05期
【摘要】:从体系变迁和实际互动两个层面,对长达200多年美国与东亚关系的历史进行梳理,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经过四个阶段的互动,从异质体系的碰撞逐步转变为同质体系的互构,从中心与边缘的关系逐步转变为双核竞争。美国在东亚国际关系中刻下了深刻印记,无论是"门户开放"还是双边同盟体系,都将长期影响美国与东亚关系的演变。美国与东亚的关系,到了一个需要深度调试的节点。如何使这种调试向良性的方向发展,太平洋沿岸各国需要以一种更为平等、包容的方式共同探索和谐共处的未来。而在国与国的互动过程中,中美日三国无疑是最关键的角色。
[Abstract]:From the two aspects of system change and actual interaction, this paper combs the histor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ast Asia for more than 200 years.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two systems has gradually changed from the collision of heterogeneous systems to the mutual construction of homogeneous systems through four stages of interac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nter and edge is gradually transformed into binuclear competition. The United States has made a deep impress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East Asia. Whether it is "open door" or bilateral alliance system, it will affect the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ast Asia for a long tim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ast Asia has reached a node that needs deep debugging. The Pacific Rim countries need to explore the future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in a more equal and inclusive way. In the process of state-to-state interaction,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are undoubtedly the most important player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分类号】:D822.3;D831.3;D8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静存;新话题 新思路 新学科──记地区形象理论研究及其应用[J];理论前沿;1996年11期
2 杨鸽声;首届全国地区形象理论研讨会综述[J];浙江学刊;1996年01期
3 朱炳文;;在地区发展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李艳荣;;新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启示[J];民族论坛;2013年01期
5 石瑛,朱孟才,高立群;试析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政治文化因素[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1期
6 张琦;李松雷;;东亚地区秩序与中国和平崛起[J];德州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李文;论现阶段东亚地区实行地方分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8 袁渝州;;稳中不稳的亚太局势[J];世界知识;1984年09期
9 刘清才;刘文波;;东北亚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10 江凌飞;影响亚太安全形势的三个重大问题[J];和平与发展;1996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孟晓明 王立命;地区领导慰问节日在岗人员[N];吐鲁番报(汉);2007年
2 本报记者 安欢 通讯员 赵辉;地区人大工作第九次联席会议举行[N];阿克苏日报;2009年
3 记者 褚惠芳;地区召开庆祝人大工委成立二十周年座谈会[N];哈密日报(汉);2011年
4 记者 纪军 通讯员 晏晓华 蔡赣;地区举行欢度古尔邦节茶话会[N];阿克苏日报(汉);2012年
5 记者 牛斌;确保地区社会大局稳定[N];和田日报(汉);2013年
6 本报记者 孟颖 杨森林;地区各族各界群众热议地委委员(扩大)会议[N];哈密日报(汉);2014年
7 记者 吕文婷;地区人大工委召开2014年第二次会议[N];阿勒泰日报(汉);2014年
8 记者 李志科;地区人大工委举行2007年第一次会议[N];阿勒泰日报;2007年
9 记者 范春海;地区第六批援疆干部培训班开班[N];塔城报;2008年
10 本报评论员;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上来[N];哈密报(汉);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周帅;中印在印太地区的战略互动[D];外交学院;2017年
2 臧术美;欧盟地区政策改革与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仇发华;西欧与东北亚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赵晓佳;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后立;中亚地区整合前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康静;冷战后中印两国在中亚地区的存在与互动[D];山东大学;2016年
3 刘彤;中日韩视角下东亚地区认同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4 冯超;奥巴马政府美国中亚地区战略研究[D];河南大学;2016年
5 刘妍婕;“一带一路”建设在中亚地区的风险评估[D];新疆师范大学;2017年
6 李守军;东北亚地区安全格局的前瞻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赖庆昆;我国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婧;苏州市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冯杏伟;冷战后欧盟与湄公河地区国家关系的发展及影响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10 尹君;冷战后中日在湄公河地区竞争与合作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838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783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