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对中对苏战略与20世纪70年代的三国关系
本文选题:美国 + 中苏关系 ; 参考:《理论学刊》2014年07期
【摘要】: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几次调整其对中对苏战略,形成了由"一压一和"到"双和"再到"和中抗苏"的变化轨迹。受其影响,中苏关系呈持续对抗状态但避免了大战,且两国在严峻的武力对峙态势下也酝酿、积蓄着改善关系的积极因素。美国制定外交政策的战略基点在于如何从中苏关系的现状中渔利,这就决定了美中关系的正常化在20世纪70年代迟迟得不到实现,既使在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后也仍是在低谷中徘徊。
[Abstract]:In the 1970s, the United States adjusted its strategy towards China and Soviet Union several times in consideration of its own interests, and formed a track of change from "one pressure, one and one" to "double peace" to "Sino-Soviet resistance". Influenced by it, Sino-Soviet relations are in a state of continuous confrontation but avoid a major war, and the two countries are also brewing in the situation of severe armed confrontation, and have accumulated positive factors to improve their relations. The strategic basis of US foreign policy is how to profit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ino-Soviet relations, which determines that the normalization of US-China relations was delayed in the 1970s. Even after normalizing relations, they still linger at the bottom.
【作者单位】: 山东交通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
【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冷战时期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研究”(项目编号:12DLSJ0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8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振声;李先念与中苏关系正常化[J];纵横;2000年07期
2 文夫;;走向正常化的历程 中苏关系大事记(1982——1988)[J];世界知识;1989年03期
3 陈伟;;浅谈文化和历史传统差异对60年代中苏关系产生的影响[J];日本学论坛;1990年04期
4 钱其琛;;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前前后后[J];北京支部生活;2001年06期
5 王昌沛;;毛泽东、赫鲁晓夫的个人冲突与中苏关系破裂[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牛军;;“告别冷战”:中国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历史含义(英文)[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8年03期
7 张海星;;1960年驻黑龙江省苏联专家撤走后几个相关问题的探讨[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04期
8 ;中苏关系史上新的一页[J];世界知识;1954年20期
9 靳树鹏;;解读中苏关系史上三件事[J];同舟共进;2006年03期
10 辛志军;;比较毛泽东两访莫斯科看中苏关系的变化[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栾景河;;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黄世相;;全面抗日战争初期中美中苏关系的演变及其启示(1937~1941)[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丁明;;从“正常化”走向“睦邻友好”——1989—1992年中苏(俄)关系简析[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栾景河;;《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之比较[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3年卷[C];2003年
5 汪小平;;中苏关系与台湾问题(1954~1958)[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C];2005年
6 黄纪莲;;早期中苏国家关系概述(1917~1924)[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7 陈崇凯;纵瑞彬;;对中外关系史研究的新视角、新思考——中外关系史研究状况综述[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栾景河;;《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之比较[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丁明;;1992年中俄关系略论[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奇;;中国学者有关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华问题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董爱波;中苏关系档案展在京开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2 张举玺 夏冰;一部完整反映中苏关系史的力著[N];中华新闻报;2007年
3 夏义善;结束过去 开辟未来[N];人民日报;2004年
4 姚昱;从解密档案看中苏关系[N];南方周末;2007年
5 马长虹;从解密的档案看中苏关系重大史事[N];北京日报;2007年
6 曹鹏程;胡锦涛会见苏里南副总统[N];人民日报;2007年
7 焦东华;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转折[N];中国档案报;2004年
8 陈一鸣;吴邦国会见苏丹客人[N];人民日报;2007年
9 记者 黄建纲 王传宝;胡锦涛同苏丹总统巴希尔会谈[N];经济日报;2007年
10 杨雷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稳定有序地发展中俄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晓丽;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1949-1989)[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丁常昕;从缓冲区到结盟:新中国成立前后苏联的对华政策[D];复旦大学;2007年
3 潘鹏;中苏友好协会的缘起、历程及终结[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4 陈立中;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选择[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文记东;1949-1966年的中苏文化交流[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6 刘力;合作与碰撞[D];外交学院;2008年
7 张民军;透过“竹幕”看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栗献忠;大俄罗斯主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高飞;从政治文化看50-60年代中苏关系的演变[D];外交学院;2003年
10 卡塔玛·玛斯卡拉·达迪;中非政治经济关系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丁;中苏关系正常化中的美国因素[D];黑龙江大学;2013年
2 王利文;美国中央情报局对中苏关系的评估与美国对华政策(1950~1969)[D];吉林大学;2013年
3 王海红;中苏关系“蜜月时期”赫鲁晓夫的对华政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4 罗睿;刘少奇与建国前后的中苏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曾理;20世纪60年代美国中央情报局对中苏关系中若干问题的分析研究[D];湖北大学;2011年
6 韩志强;“第二次台海危机”对中苏关系的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7 袁玉虎;从中苏关系的演变看“大跃进”的动因(1958~1960)[D];外交学院;2005年
8 武斌;中国新疆地区的政治变革(1945-1950)[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纪梅;从同盟到分裂[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惠晶;中苏关系的变化对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影响(1949-1971)[D];外交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17852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785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