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互动论视阈下国际恐怖主义新生态的跨文化阐释
本文选题:国际恐怖主义 + 符号互动论 ; 参考:《情报杂志》2017年09期
【摘要】:[目的/意义]国际恐怖主义近年来呈现出由跨国别延伸到跨文化地域等新生态,加剧了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人与社会、文化与文化间的关系梳理恐怖主义新生态的产生有着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依照符号互动主义,利用文献研究、逻辑推理、案例分析等方法从符号与情境、自我与角色、社会化三维度以跨文化研究方法梳理国际恐怖主义新发展的成因。[结果/结论]国际恐怖主义产生与扩大是文化普遍主义和文化特殊主义的对抗、普遍主义特殊化与特殊主义普遍化进程中文化渗透、文化中心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问题加剧的表现,也与现代社会中移民、族裔散居和跨界族群中的个体"自我"与"客我"矛盾带来的身份、文化、族群认同困境密切相关,个体社会化的偏差和恐怖组织对社会化文化媒介的使用更是加剧了这一现象。
[Abstract]:[purpose / significance] in recent years,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has taken on a new ecology, which extends from transnational to cross-cultural regions, which intensifies th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among different cultural group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ort out the new ecology of terrorism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society, culture and culture. [method / process] according to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using literature research, logical reasoning, case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new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 and situation, self and role, and socialization through the method of cross-cultural research. [results / conclusion] the emergence and expansion of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is a confrontation between cultural universalism and cultural particularism, cultural infiltration and cultural centralism in the process of universalism and specialism.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aggravation of extreme nationalism is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ilemma of identity, culture and ethnic identity brought about b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individual "ego" and "guest" in modern society, such as immigration, ethnic diaspora and cross-border ethnic groups. This phenomenon is aggravated by the deviation of individual socialization and the use of socialized cultural media by terrorist organizations.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类重大培育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社会文化情报支援数据平台建设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移动互联环境下的外语学习效能评估与提升路径研究”(编号:15BYY088) 西安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自信与西安城市形象构建研究”(编号:17X09)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D81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国际恐怖主义的新发展[J];资料通讯;2001年10期
2 张宽宇,孟亮;浅析国际恐怖主义[J];和平与发展;2002年01期
3 金卫星;国际恐怖主义初论[J];苏州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4 杨雪冬;坎贝尔论国际恐怖主义与全球化的相关性[J];国外理论动态;2002年07期
5 龙显雷;当前国际恐怖主义的基本特点[J];公安研究;2002年03期
6 I.L.霍罗维茨 ,新馨;国际恐怖主义在美国造成的后果[J];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7 金卫星;国际恐怖主义的历史演变与界定[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骆娴梅;人性与兽性的典型——甘地非暴力主义与国际恐怖主义之比较[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9 华青,田炳信;试论冷战后国际恐怖主义的特征[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年01期
10 董克汨;冷战后国际恐怖主义的新变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许发民;;论文化悖论与国际恐怖主义[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2 贾吉成;;国际恐怖主义之管见[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3 郭寒冰;;预防性使用武力与世界和平的维护[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4 陈肖华;;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形势及对策[A];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王逸舟;定义国际恐怖主义的三要素[N];东方早报;2010年
2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王逸舟;用新安全思想应对国际恐怖主义[N];东方早报;2010年
3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 刘中民;国际恐怖主义新特点[N];人民日报;2013年
4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研究中心 傅小强;国际恐怖主义“新生态”致美国再陷困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记者刘瑞常;共同打击国际恐怖主义[N];人民日报;2003年
6 记者 张小溪;以历史视域开展国际恐怖主义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7 杨明杰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反恐依赖于社会转型的平稳“落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世经政所 邵峰;国际恐怖主义的新特点和新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9 张明明 周敏骏;国际恐怖主义新特点[N];学习时报;2004年
10 李艳 吕锡成;国际恐怖主义正在叙利亚合流[N];科技日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子辉;论国际恐怖主义成因及其防范[D];吉林大学;2008年
2 丁强;国际恐怖主义的历史演变、现状分析及其概念界定[D];苏州大学;2003年
3 高立菲;国际恐怖主义的根源探析及其理论解释[D];外交学院;2012年
4 曲俊丞;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措施研究[D];烟台大学;2011年
5 廉欢;当代国际恐怖主义问题解析[D];吉林大学;2005年
6 童毛弟;霸权主义是引发国际恐怖主义的重要根源[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祁金水;当代国际恐怖主义探析[D];武汉大学;2005年
8 朱健;当代国际恐怖主义的发展及我们的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黄睿;国际恐怖主义的文化生态本源探析[D];福州大学;2004年
10 熊际;国际恐怖主义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影响及对策分析[D];湖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940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794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