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和邓小平外交战略调整之比较
本文选题:戈尔巴乔夫 + 邓小平 ; 参考:《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对上个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和邓小平在外交关系方面的改革进行探究。通过对比与思考,得出中苏两国在对外战略上的经验和教训。 本文共分为四个大部分,分别为八十年代的世界战略格局、中苏外交政策改革之共性、中苏外交政策调整之差异、以及对外交政策的评价。 正文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八十年代的世界战略格局。美攻苏守的力量对比,使苏联不得不进行战略收缩。同时苏联自身在经济、政治方面的弊病暴露无遗。此时,世界政治格局多元化已经初见端倪,日本、欧盟在国际舞台上谋求新的国际地位,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日益上升。 第二部分要写中苏外交政策改革之共性。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都认为核战争打不起来,世界和平是总趋势,对世界形势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在对内进行改革的同时,需要一个相对有利的和平环境。并且,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分别希望中国和苏联以新形象登上国际舞台:中国要走“和平崛起”之路,苏联则为了“全人类”的利益而奋斗。 第三部分写了中苏外交政策调整之差异。中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坚决反对别国干涉本国内政。而苏联的外交改革有着严重的西化倾向,并希望得到美国的支持和帮助。在指导思想上,中国提出“和平外交”政策,,苏联以“新思维”为外交政策。相比之下,中国的外交政策可操作性强,是务实的、实事求是外交政策;而苏联的外交政策则脱离了本国的国家利益,追求“全人类”的利益,脱离实际情况,具有相当浓烈的感性色彩。 第四部分为结语部分,主要是对外交政策进行评价。指出外交政策应当坚持的基本路线和外交改革的基本策略。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explores the reform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Gorbachev and Deng Xiaoping in the 80s of last century. Through comparison and thinking, the Chinese and Soviet countries' experience and lessons in the foreign strategy were drawn.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which are the world strategic pattern of 80s, the commonness of the foreign policy reform between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adjustment of foreign policy between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evaluation of foreign policy.
The first part of the text mainly analyzes the world strategic pattern of 80s. The comparison of the force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makes the Soviet Union have to make a strategic contra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Soviet Union itself has been exposed to its ow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maladies. At this time, the diversity of the world's political pattern has begun to appear, and the European Union is seeking a new international arena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At the same time, China's international status is also rising.
The second part is to write the commonality of the reform of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s foreign policy. Both Deng Xiaoping and Gorbachev believe that nuclear war can not be fought, world peace is the general trend,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situation. At the same time, a relatively favorable peaceful environment is needed while the internal reform is carried out. And, Deng Xiaoping and Gorbachev hope China respectively. And the Soviet Union ascended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with a new image: China should take the road of "peaceful rise", while the Soviet Union striving for the interests of "all mankind".
The third part has writte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s foreign policy adjustment. China has consistently adhered to the independent diplomatic principle and resolutely opposed other countries' interference in domestic internal affairs. The Soviet Union's diplomatic reform has a serious Westernization tendency and hopes to get the support and help of the United States. "Thinking" is foreign policy. In contrast, China's foreign policy is operable, pragmatic and realistic foreign policy, while the foreign policy of the Soviet Union is divorced from the national interests of the country and pursues the interests of "all mankind", and has a strong sense of sensibility out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The fourth part is the epilogue, mainly on the evaluation of foreign exchange policy, pointing out the basic line of foreign policy and the basic strategy of diplomatic reform.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829.512;K27;K512.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大刚,刘峰,刘卫儒;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2 张富良;论邓小平的独立自主外交思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3 郑文瑜;对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几点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4 余松;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阿坝师专教育改革和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5 王玉琼;《共产党宣言》的真实价值[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6 李海红;论新形势下腐败现象及其防治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7 李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浅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8 于学强;;论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探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9 李尚志;王恒;;邓小平主权思想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10 赵国友;;从陈独秀的经济思想透视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王春玺;;坚持走独立自主的中国道路——以中国与拉美改革道路的选择为视角[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朱志敏;;新中国走向世界的历程和经验[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李曦辉;;科学发展观、微观经济理论与区域协调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谢瑛;;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发展中谈民生[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高燕;;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及其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肖小明;;论民生问题背景下责任政府的构建[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黄建明;;在社会阶层构成变化中提高党维护社会稳定和谐能力的路径探析[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黄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6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7 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李晓亮;阿富汗战争:苏联高层决策研究(1979-198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吕晓萍;我国以工促农制度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董传岭;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李小海;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其与大学生个体因素的联系[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6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徐白雪;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的大众化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晓晶;中国特色多党合作制度理论与实践发展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秦晓宇;论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002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800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