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中国外交风险预警模型的建构

发布时间:2018-04-26 03:06

  本文选题:外交风险 + 早期预警 ; 参考:《国际展望》2017年03期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政治的复杂变化使覆盖范围正快速拓展的中国外交面临的各类风险大大增加。如何预防各类外交风险,避免其上升为外交危机是目前中国外交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在可供选择的各类应对措施中,建立健全外交风险的早期预警与早期响应机制相对更为有效,也更为经济。国际上已有大量可借鉴的早期预警与早期响应模型的建构实践,但中国外交风险预警模型的建构还应充分虑及自身的两个特殊性:一方面,中国一贯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因此外交风险预警模型不能简单效仿国际做法,仅聚焦对象国内部稳定;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外交面临的风险往往具有体系性特征,可能产生国际溢出效应。因此,中国外交风险预警模型应至少包含三个要素,即对象国稳定、双边关系稳定及第三方溢出效应等。这一模型能更加客观地观测中国外交所面临的国别、跨国及体系性风险,进而有利于提供更为准确和全面的早期响应策略。
[Abstract]: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complex changes in global politics have greatly increased the risks to China's diplomacy, which is expanding rapidly. How to prevent all kinds of diplomatic risks and avoid its rise into a diplomatic crisis is one of the severe challenges facing China's diplomacy. Among the various countermeasures available, it is more effective and economical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early warning and early response of diplomatic risks. There have been a large number of practic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arly warning and early response models that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the world. Howeve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diplomatic risk warning model should also take into account its own two particularities: on the one hand, China has always adhered to the principle of non-interference in the internal affairs of other countries. Therefore, the early warning model of diplomatic risk cannot simply emulate the international approach and focus only on the internal stability of the target country. On the other hand, China is a rising power, and the risks faced by China's diplomacy are often of a systematic nature. May have an international spillover effect. Therefore, the early warning model of China's diplomatic risk should contain at least three elements, namely, the stability of the target country, the stability of bilateral relations and the third party spillover effect. This model can more objectively observe the national, transnational and systemic risks faced by China's diplomacy, thus providing a more accurate and comprehensive early response strategy.
【作者单位】: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基金】:2016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大成果研究”(2016MSJ03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8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宏喜;;打造外交文化[J];世界知识;2006年16期

2 程俊雅;;中国外交理论的新发展——关于和谐世界理论的分析[J];枣庄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3 ;“新中国60年外交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11期

4 杨洁勉;;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精髓和创新发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07期

5 杨洁勉;;中国外交理论创新的三重历史使命[J];国际展望;2013年01期

6 杨洁勉;;当前中国外交理论的创新重点[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3年03期

7 魏天祺;;中国古代外交政策探微与借鉴[J];外交学院学报;1992年04期

8 管世琳;;军事与外交:二战史专题国际研讨会综述[J];历史教学问题;2013年01期

9 李莉;冷战后预防性外交的发展及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10期

10 范文;论外交哲学[J];新视野;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孙杰;;浅析中国特色外交理论[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2 熊炜;王婕;;城市外交:理论争辩与实践特点[A];公共外交季刊2013春季号(总第13期)[C];2013年

3 李其庆;;中法外交风波与中国新时期外交[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1)[C];2009年

4 ;奏响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时代乐章——党领导外交事业的成就与经验[A];新中国60年党的执政成就与经验[C];2009年

5 孙德刚;;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路径选择:论新时期中国在中东的斡旋外交[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教授 崔艳红;和谐世界:当代中国外交理论的重大创新[N];南方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丁刚;世博大舞台 外交新天地[N];人民日报;2010年

3 北师大中国民间外交研究中心主任 张胜军;中国不要另类外交[N];东方早报;2011年

4 外交学院党委书记 秦亚青;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外交理论体系[N];中国教育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筱玟;外交工作成就辉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钟声;战略性、全局性、创新性的外交开局[N];人民日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肖连兵;中国外交迎难而上 开拓创新 大有作为[N];光明日报;2010年

8 赵可金;新世纪中国外交理论的十大创新[N];学习时报;2012年

9 本章撰文 赖娜;外交主打经济牌自主演绎大国策[N];东莞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刘水明 董力;中国外交迎难而上 开拓创新 大有作为[N];人民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谷昭民;论法律外交[D];吉林大学;2015年

2 周叶菁;美国对华金融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赵可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D];复旦大学;2005年

4 孙晓玲;犹太利益集团与美国中东外交政策(1967-1984)[D];复旦大学;2005年

5 肖文黎;中美联络外交及美驻华联络处主任布鲁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6 宫世霞;当代俄罗斯外交学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正堂;灾害外交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王彩霞;中国高铁外交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媛媛;城市外交:理论、实践与未来[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15年

4 荣梓汀;新媒体外交:公共外交新形式[D];山西大学;2015年

5 蒋缙;美国非政府组织外交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6 肖雄;中美元首外交新形态[D];南昌大学;2015年

7 张志文;中国反制性外交研究(1992-2012)[D];复旦大学;2014年

8 隗倩;强制性外交的可信性[D];外交学院;2016年

9 陈昱彤;中国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外交探析[D];外交学院;2016年

10 焦洁;朴槿惠政府时期韩国的中美平衡战略研究[D];外交学院;2016年



本文编号:18041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8041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5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