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关系史研究与俄国档案利用
本文选题:冷战 + 中苏关系 ; 参考:《社会科学》2014年08期
【摘要】:冷战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其中的两次转折都受到中苏关系变化的深刻影响,而探讨这些问题必须依靠中苏双方的档案文献。俄国档案开放虽然呈收缩趋向,但已有的文献还是具有极大的利用价值。在此基础上,国际学界关于中苏关系历史的研究在近20年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学者提出的关于中苏同盟建立、发展直至破裂,以及中苏关系与新中国外交起源之间相互影响的诸多新观点和新视角,无疑是重要的学术贡献。
[Abstract]:Th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two of which are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changes in Sino-Soviet relations. Although the opening of Russian archives tends to shrink, the existing documents still have great value of utilization. On this basis,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ircles on the history of Sino-Soviet relations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past 20 years. Chinese scholars put forward many new views and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establishment, development and break-up of the Sino-Soviet alliance, as well a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ino-Soviet relations and the origin of New China's diplomacy, which are undoubtedly important academic contributions.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俄国中苏关系档案的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009DLS002)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D8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田松年;与民主党派长期合作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基本政策——从媒体所传毛泽东和斯大林的两封往来电报谈起[J];党的文献;1999年05期
2 ;建国前夕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部分俄国档案(一)[J];党的文献;2002年01期
3 张士义;米高扬“报告”质疑[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01期
4 薛衔天,王晶;关于米高扬访问西柏坡问题──评《米高扬访华的秘密使命》[J];近代史研究;199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化民;;“三大政策”与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J];安徽史学;2007年05期
2 路文娟;1945年8月-1946年4月苏联对中国东北政策的研究[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3 路文娟;路景辉;;1949年初中苏两党的秘密会谈及成果[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4 王素莉;;张闻天的政治品格与悲剧人生——对“新跃进”到调整时期的观察与思考[J];北京党史;2008年04期
5 戴炳中;;试论毛泽东在西藏和平解放时期的历史贡献[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庹平;朱德与华北抗日游击战争战略支点的部署及实施[J];党的文献;2002年03期
7 李东朗;彭德怀对长征胜利的重要贡献[J];党的文献;2005年02期
8 沈志华;;把断裂的历史链条连接起来——《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1—3册)的史料价值拾粹[J];党的文献;2008年04期
9 陈自才;;1959年庐山会议讨论议题考证[J];党的文献;2009年06期
10 王黑特;;精英话语的文化突围——军旅题材电视剧意义解读[J];当代电影;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铸就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党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与经验[A];新中国60年党的执政成就与经验[C];2009年
2 张伟;;1949年司徒雷登面见毛泽东计划失败的再探讨[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齐德学;郭志刚;;抗美援朝战争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丁明;;外蒙古独立问题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勉励;;中国对外援助问题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胡哲峰;;彭德怀与“蘑茹”战术[A];功昭千秋的彭大将军——彭德怀生平与思想研究文集[C];1998年
7 郭志刚;;探寻军队现代化之路——彭德怀与人民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A];功昭千秋的彭大将军——彭德怀生平与思想研究文集[C];1998年
8 刘统;;彭德怀与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A];功昭千秋的彭大将军——彭德怀生平与思想研究文集[C];1998年
9 李月兰;;彭德怀经济思想初探[A];功昭千秋的彭大将军——彭德怀生平与思想研究文集[C];1998年
10 陈宇;;彭德怀挂甲屯军事文稿探析[A];功昭千秋的彭大将军——彭德怀生平与思想研究文集[C];199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亮;阿富汗战争:苏联高层决策研究(1979-198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易刚明;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D];暨南大学;2010年
3 刁含勇;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1949—1954)[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崔海智;共产党情报局:冷战与苏联对外政策的转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秀芳;旅大地区苏联与中共关系的演变和发展(1945.8-1950.2)[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明;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戚尔达;保罗·尼采与杜鲁门时代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制订[D];复旦大学;2011年
8 王安华;学而优则“仕”[D];复旦大学;2011年
9 高鹏;朝鲜半岛分裂的进程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贺永泰;中共中央西北局组织系统研究:1941-1954年[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芹伟;中苏同盟破裂原因新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孙雪雨;战后苏联红军占领时期的东北社会[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广峰;战后国际格局下的琉球问题[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常进;战后初期驻韩美军的历史考察(1945—1953)[D];西南大学;2011年
5 白莉娜;清初中俄东北边事法律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6 金基泰;第二次朝核危机后的韩中两国对朝政策比较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7 李雪宾;新中国建立前夕中共对美国政策的演变[D];安徽大学;2011年
8 周苗苗;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徐学超;毛泽东和平解放西藏方略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10 刘先德;彭德怀的党性修养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安·列多夫斯基;李颖;杜华;;米高扬与毛泽东的秘密谈判(1949年1—2月)(下)[J];党的文献;1996年03期
2 李玉贞;米高扬与毛泽东的秘密谈判(1949年1─2月)(上)[J];党的文献;1995年06期
3 李玉贞;米高扬与毛泽东的秘密谈判(1949年1-2月)(中)[J];党的文献;199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夫;;走向正常化的历程 中苏关系大事记(1982——1988)[J];世界知识;1989年03期
2 陈伟;;浅谈文化和历史传统差异对60年代中苏关系产生的影响[J];日本学论坛;1990年04期
3 钱其琛;;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前前后后[J];北京支部生活;2001年06期
4 王昌沛;;毛泽东、赫鲁晓夫的个人冲突与中苏关系破裂[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牛军;;“告别冷战”:中国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历史含义(英文)[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8年03期
6 张海星;;1960年驻黑龙江省苏联专家撤走后几个相关问题的探讨[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04期
7 孟兰英;;邓小平“回暖”中苏关系始末[J];党史纵横;2010年10期
8 刘清敏;姜卉;;从中苏关系看党史——访著名冷战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沈志华[J];大连干部学刊;2011年04期
9 ;中苏关系史上新的一页[J];世界知识;1954年20期
10 靳树鹏;;解读中苏关系史上三件事[J];同舟共进;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栾景河;;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黄世相;;全面抗日战争初期中美中苏关系的演变及其启示(1937~1941)[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丁明;;从“正常化”走向“睦邻友好”——1989—1992年中苏(俄)关系简析[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栾景河;;《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之比较[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3年卷[C];2003年
5 汪小平;;中苏关系与台湾问题(1954~1958)[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C];2005年
6 储峰;;20世纪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与中苏两党两国关系述评[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存宽;;重新评价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A];1945—1995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集[C];1995年
8 刘存宽;;雅尔塔协定与1945年中苏条约[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9 黄纪莲;;早期中苏国家关系概述(1917~1924)[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10 陈崇凯;纵瑞彬;;对中外关系史研究的新视角、新思考——中外关系史研究状况综述[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董爱波;中苏关系档案展在京开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2 张举玺 夏冰;一部完整反映中苏关系史的力著[N];中华新闻报;2007年
3 夏义善;结束过去 开辟未来[N];人民日报;2004年
4 记者 杜恒琪 杨太阳;中苏关系档案见证中俄历史友谊[N];中国档案报;2009年
5 姚昱;从解密档案看中苏关系[N];南方周末;2007年
6 马长虹;从解密的档案看中苏关系重大史事[N];北京日报;2007年
7 曹鹏程;胡锦涛会见苏里南副总统[N];人民日报;2007年
8 彭娌娌;一位留苏学子的人生轨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9 焦东华;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转折[N];中国档案报;2004年
10 陈一鸣;吴邦国会见苏丹客人[N];人民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晓丽;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1949-1989)[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白云飞;苏联中国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丁常昕;从缓冲区到结盟:新中国成立前后苏联的对华政策[D];复旦大学;2007年
4 潘鹏;中苏友好协会的缘起、历程及终结[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5 陈立中;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选择[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葱葱;革命之路[D];上海大学;2012年
7 文记东;1949-1966年的中苏文化交流[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8 汪朝光;战后国民党东北决策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刘力;合作与碰撞[D];外交学院;2008年
10 关培凤;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和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D];武汉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丁;中苏关系正常化中的美国因素[D];黑龙江大学;2013年
2 王利文;美国中央情报局对中苏关系的评估与美国对华政策(1950~1969)[D];吉林大学;2013年
3 张平;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视角下的中共文化建设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王海红;中苏关系“蜜月时期”赫鲁晓夫的对华政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5 罗睿;刘少奇与建国前后的中苏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曾理;20世纪60年代美国中央情报局对中苏关系中若干问题的分析研究[D];湖北大学;2011年
7 韩志强;“第二次台海危机”对中苏关系的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8 李莉;1949—1959年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D];山西大学;2004年
9 袁玉虎;从中苏关系的演变看“大跃进”的动因(1958~1960)[D];外交学院;2005年
10 赵静;国民党“清党”与中苏关系恶化[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101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810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