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国际规范演进研究述评
本文选题:国际政治理论 + 建构主义 ; 参考:《国际政治研究》2015年01期
【摘要】:主流建构主义的国际规范研究正在经历从"规范扩散"到"规范变动"的议程转变。在学派间范式辩论的背景下,相关研究从一开始便聚焦国际规范的传播与影响,展示体系规范对国家的社会化作用。学者们细致讨论了社会化与规范传播的过程机制与条件变量,并延伸到"反向"的规范退化问题。这些研究展示了单一规范的演进过程,通过扎实的经验研究确立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学术地位。同时,社会化议程也日渐暴露出结构思维的僵化弊端及忽略规范自身变动等缺陷。为此,学者们正在进行一系列新探索,提出了实践转向、双向社会化等新思路,试图在强调规范进程复杂性与多元行为体参与的基础上,更加系统地研讨规范自身演进的机理。
[Abstract]:The international normative study of mainstream constructivism is undergoing a shift from "normative diffusion" to "normative change".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r-school paradigm debate, the relevant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dissemination and influence of international norms from the beginning, demonstrating the socialized role of system norms on the state. Scholars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process mechanism and condition variables of socialization and normative communication, and extended to the problem of "reverse" normative degradation. These studies demonstrate the evolution of single norms and establish the academic status of constructivism theory through solid empirical 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the socialized agenda also exposes the defects of the rigid structure thinking and ignoring the change of the norm itself. Therefore, scholars are carrying out a series of new explorations, putting forward some new ideas, such as practice turn, two-way socialization, and so on. On the basis of emphasizing the complexity of normative process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multiple actors, they attempt to discuss more systematically the mechanism of the evolution of standardization itself.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中国参与国际人道主义干预规范塑造的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2013EGJ001) 上海市教委2013年度“晨光计划”项目“国际人道主义干预规范变迁机制与中国对策研究”(13CG14)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科研创新基金青年项目”(项目号:12QN13)的支持
【分类号】:D8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思思;;从规范进化到规范退化[J];当代亚太;2010年03期
2 林民旺;朱立群;;国际规范的国内化:国内结构的影响及传播机制[J];当代亚太;2011年01期
3 刘建伟;;中国核不扩散政策和行为变化——一种规范合法性的解读[J];当代亚太;2011年04期
4 谢婷婷;;行为体策略与规范传播——以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为例[J];当代亚太;2011年05期
5 郭树勇;;论国际政治社会化对国际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J];国际观察;2006年02期
6 黄超;;全球治理中跨国倡议网络有效性的条件分析[J];国际观察;2010年04期
7 吉宓;;政治学研究中理论与方法的相互界定[J];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01期
8 田野;;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国际制度与国内政治:进展与问题[J];教学与研究;2013年02期
9 钟龙彪;;国家社会化:国际关系的一项研究议程[J];欧洲研究;2009年02期
10 刘贞晔;国家的社会化、非政府组织及其理论解释范式[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德骏;张林超;傅善平;;我国比较管理研究的学科发展问题[J];比较管理;2010年02期
2 董慧;李丙清;;世界秩序变迁与中国的角色定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3期
3 马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指导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6期
4 马渤;;有没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3期
5 路本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中国外交[J];长白学刊;2004年01期
6 徐学绩;;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生性[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张翠;;从互动理论的视角浅析中国与国际秩序的关系[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王日华;;先秦国家间政治思想的研究纲领与理论建构——兼评阎学通等著《王霸天下思想及启迪》[J];当代亚太;2010年02期
9 白云真;;体系·国家·社会·个体——中国外交的分析层次[J];当代亚太;2010年04期
10 李志斐;;东亚安全:合作模式与结构[J];当代亚太;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华锋;;对加强党涉外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思考[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全面发展(下)[C];2005年
2 张春;;权势和平转移与中国的战略选择[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3 魏明杰;;中国与国际条约60年[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4 欧阳程奕;;价值视阈下的新中国外交:1949-2009[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5 王俊生;;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适性与国别性:一个知识性的梳理[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6 徐秀军;;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合作理论:文本解读与反思[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7 李志永;;融入与自主性的平衡:中国外交的核心问题[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8 陈小鼎;;探析结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理论的构建[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9 杨原;;大国崛起进程中的合法化策略与制衡规避[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10 周厚虎;;人、国家与理论——探寻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视角[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小鼎;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评估及其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2 罗向阳;当代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赵良英;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构建[D];武汉大学;2010年
4 吴立斌;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李春怡;东亚地区规范对比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6 柳思思;历史实践与规范生成[D];外交学院;2011年
7 张蕾蕾;社会身份理论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王伟;论武术休闲及其市场拓展[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9 焦传凯;论欧洲人权机制对欧盟成员国实际拘束力的差异及原因[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10 徐步华;全球治理视角下的冷战后跨国社会运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贵福;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国家间互动[D];南京大学;2011年
2 李辉;中国对非洲认知的两次转变[D];外交学院;2011年
3 梁国健;地方政府与行业协会建立良性互动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茅健飞;世界银行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D];复旦大学;2011年
5 刘微娜;战后至建国前美苏对华政策演变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6 姚佳;第三部门发展现状及其与政府关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7 欧阳程奕;试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价值取向[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10年
8 梁明伟;试论中国式“不结盟”[D];燕山大学;2010年
9 张旭;我国妇联组织国际政治参与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10 张杰;新疆和平解放前后苏联对新疆政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劲松;;国际法律责任的发展:国际组织责任法的编纂[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2 柳思思;;从规范进化到规范退化[J];当代亚太;2010年03期
3 谢婷婷;;行为体策略与规范传播——以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为例[J];当代亚太;2011年05期
4 李斌;;《保护的责任》对“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影响[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5 刘波;;国际人权保障机制中的“保护责任”研究[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张贵洪;;国际核不扩散体系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兼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2010年审议会议前景[J];国际观察;2009年06期
7 徐进;;国家何以建构国际规范:一项研究议程[J];国际论坛;2007年05期
8 陈启懋;;国际体系和中国国际定位的历史性变化[J];国际问题研究;2006年06期
9 曲星;;联合国宪章、保护的责任与叙利亚问题[J];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02期
10 吴文成;梁占军;;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官僚位置与决策[J];国际政治科学;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柳思思;历史实践与规范生成[D];外交学院;2011年
2 周方银;国际规范的演化[D];清华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立才;论九十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对全球气候问题的立场[D];苏州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超;;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国际规范扩散[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黄超;;说服战略与国际规范传播[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09期
3 刘兴华;;国际规范的权威性及其衡量[J];国际论坛;2010年06期
4 阎学通;;国际领导与国际规范的演化[J];国际政治科学;2011年01期
5 时殷弘;论20世纪国际规范体系——一项侧重于变更的研究[J];国际论坛;2000年03期
6 潘亚玲;;国际规范的生命周期与安全化理论——以艾滋病被安全化为国际威胁为例[J];欧洲研究;2007年04期
7 郑飞;;国际规范的价值与功能:个体理性视角[J];国际论坛;2007年06期
8 黄黎洪;蔡佳禾;;国际政治中违反国际规范行为分析[J];国际观察;2009年03期
9 钟龙彪;;国际规范内化:涵义、机制及意义[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10 林民旺;朱立群;;国际规范的国内化:国内结构的影响及传播机制[J];当代亚太;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沈逸;;从“拒斥”到“塑造”:国际规范与中国的和平崛起[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2 钟紫红;;论不同文种“一稿两投”的国际规范及我国应采取的编辑政策[A];卫生部新闻办公室2005年全国医药卫生报刊主编和编辑岗位资格培训班讲义[C];2005年
3 付立杰;;安全评价国际规范及其应用——中国的机遇和挑战[A];中国毒理学会管理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暨换届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王书明;刘炜宝;;国际环境标准影响国内政策路径探析——以美国、德国和英国气候政策变化为例[A];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三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海洋社会学与海洋管理论文集[C];2012年
5 潘亚玲;;安全化/非安全化与国际规范的生命周期——以艾滋病和气候变化为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6 付立杰;;安全评价国际规范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与实践[A];中国毒理学会管理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暨换届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严俭渠;;加入WTO对我国社会保障的影响[A];江苏省劳动学会换届暨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卓越发展研究院国际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徐明棋;增强话语权并不是要抛弃现有的国际规范[N];东方早报;2014年
2 高祖贵 师学伟;中美关系与全球秩序[N];学习时报;2011年
3 袁正清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从北京奥运会看中国国际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主讲人:陈拯;边缘大国积极参与国际人权规范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刘军;符合性评定:按照国际规范调整对策[N];山西经济日报;2002年
6 ;按照国际规范 搞好本职工作[N];中国石化报;2000年
7 外交学院常务副院长 秦亚青;变化中的世界格局[N];光明日报;2010年
8 记者 胡毓;经济型船舶更得船东心[N];中国船舶报;2009年
9 ;少一些中国特色 多一些国际规范[N];科技日报;2002年
10 记者 刘仁;我国批准《视听表演北京条约》[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杜娟;国际规范的传播:社会化和本土化[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2 黄超;说服战略与国际规范传播[D];外交学院;2009年
3 周方银;国际规范的演化[D];清华大学;2006年
4 刘丽坤;竞争、合法性与国际规范的蜕变[D];外交学院;2012年
5 刘兴华;国际规范影响下的国内制度改革[D];南开大学;2009年
6 冷鸿基;国际制度内恶性竞争与春秋时期国际规范退化[D];外交学院;2013年
7 曲丹;跨国倡议网络的转化式干预:羞辱施压与国际规范内化[D];外交学院;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轶;国际规范的发展与非政府组织[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张思思;国际规范扩散之“本土化”思想研究[D];外交学院;2009年
3 马聪;国际规范变迁的动力[D];外交学院;2010年
4 龙菲;国际规范退化的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郑思冉;欧盟的国际规范与传播方式研究[D];外交学院;2012年
6 瞿杨溢;梅文·弗罗斯特的国际规范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
7 Jessica Monique Rampone;论美国在国际法和国际规范的影响下保护少数族群权利法律框架的形成[D];厦门大学;2014年
8 茅健飞;世界银行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D];复旦大学;2011年
9 徐燕;赫鲁晓夫时国际主义路线的调整[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116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811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