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佐藤执政时期中日交恶中的美国因素探析

发布时间:2018-05-03 14:05

  本文选题:佐藤执政时期 + 中日关系 ; 参考:《学术交流》2014年09期


【摘要】:池田勇人时期开启的半官半民往来为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这一进程在佐藤荣作当政之时却遭受了严重挫折。除了因佐藤政府执意采取仇华和敌华政策所致外,美国因素于其中所起的阻绊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美国通过促使日本执行第二次"吉田书简"以破坏中日贸易正常往来,通过鼓动日本深度介入台湾问题为中日交往继续设置藩篱,通过与日本合伙鼓噪"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在中日间播下仇恨种子,对佐藤执政时期中日关系的交恶难辞其咎。
[Abstract]:The semi-offici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creat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The process, however, suffered a serious setback when Mr Sato took office. In addition to Sato's government's insistence on hostile China and enemy China policy, the American factor can not be ignored. By urging Japan to implement the second Yoshida Book of Letters in order to disrupt the norm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e United States continues to set up barriers for Sino-Japanese exchanges by encouraging Japan to intervene deeply in the Taiwan issue. In partnership with Japan, "two Chinas" and "one China, one Taiwan" sow the seeds of hatred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类号】:D82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玉贵;60年代前期中日关系研究[J];安徽史学;2002年02期

2 高凡夫;李天刚;;中共主要领导人早期中日友好思想述论——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和周恩来为中心[J];安徽史学;2010年02期

3 田庆立;;大平正芳的中国观及外交实践[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田庆立;;园田直的中国观与中日缔约[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孙红艳;;影响中日LT贸易实施的政治因素[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石其宝;;日本政府对华出口管制政策评析[J];东北亚论坛;2010年02期

7 田庆立;;日本开展对华合作的战略因素分析[J];东北亚论坛;2010年04期

8 龚娜;;日本皇室外交及其在提升国家软实力中的作用[J];东北亚学刊;2012年01期

9 曲波;;有效控制原则在解决岛屿争端中的适用[J];当代法学;2010年01期

10 姚莹;;解决中日东海争端的司法路径探析[J];当代法学;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石善涛;;邦交正常化前的中日民间外交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宋健;;溯源眺远[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3期(总第104期)[C];2011年

3 胡澎;;日本民间对华友好团体与中日关系[A];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2012年第1期(总第106期)[C];2012年

4 陈小冲;;1943~1945年台湾光复前后史事述论[A];台湾建省与抗日战争研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台湾建省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新生;;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大平正芳——以第一次日元贷款为中心[A];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2012年第3期(总第108期)[C];2012年

6 王键;;“台湾问题”与日本——历史与现实的述论[A];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2012年第4期(总第109期)[C];2012年

7 董振瑞;;“看得远些广些,有利于我们之间的合作”——邓小平与1977-1989年的中日关系[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个人课题成果集2012年(上)[C];2013年

8 王键;;冷战时期的日台关系(1947~1991)[A];台湾历史研究(第一辑)[C];2013年

9 朱光立;;钓鱼岛问题的焦点透视[A];郑和研究2014年第1期[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峰;美国对日经济复兴政策与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1948年—1955年)[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民军;日本战争赔偿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新堂;从血仇到友邻[D];中共中央党校;1997年

4 赵霞;邦交正常化以来的中日教育交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孙瑜;旧金山对日媾和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卢昌军;邓小平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海滨;冷战后日本台海政策的演变[D];复旦大学;2008年

8 何祥武;当代经济民族主义视角的中日地缘经济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金莹;“日台条约”与1950年代初期远东国际关系的形成[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吴伟兴;冷战后日本的对台政策及日台关系[D];暨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逸舟;;我看中日关系的前景[J];世界知识;2002年18期

2 江瑞平;;经济互利推动波折中的中日关系[J];世界知识;2002年20期

3 孙承;中日关系分析与展望[J];国际问题研究;2003年06期

4 孙新;机遇与挑战——新时期中日关系的思考[J];日本学刊;2003年04期

5 王逸舟;中日关系的十个问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9期

6 时殷弘;关于中日关系的战略性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9期

7 庞中英;对立加剧还是合作深化?——中日关系需要远见卓识[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9期

8 陆忠伟;中日关系:理解与推进[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09期

9 杨伯江;从战略高度定位中日关系[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10期

10 陆忠伟,张蕴岭,阎学通,白岩松;推进中日关系的建言[J];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常毅;;新中国60年中日关系面面观[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2 刘江永;;“311”大地震对世界经济和中日关系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3 徐启新;;日本特大地震对中日关系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4 徐启新;;我学会访日团应邀访问日本[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101期)[C];2010年

5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101期)[C];2010年

6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7 徐启新;;我学会与日中关系学会交流合作的新起点——记两学会共同举办的国际研讨会[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8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9 张艳茹;;2011年4—6月份中日关系大事记[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3期(总第104期)[C];2011年

10 邵力群;;构筑面向未来的中日关系——市社联等举办国际学术讨论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金熙德;观察中日关系的3个视点[N];北京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于涛 张成现 王学东;日本应推动中日关系向前[N];华夏时报;2004年

3 本报评论员;站在大局高度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N];经济日报;2005年

4 王屏;站在战略高度审视中日关系[N];经济日报;2005年

5 李文(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推动中日关系向着平等互利方向发展[N];经济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徐伟;何以融化中日关系坚冰?[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7 记者于青;瞻望21世纪中日关系研讨会举行[N];人民日报;2002年

8 ;提问中日关系[N];人民日报;2004年

9 张建新、刘丹、郑天虹;中日关系形势宣讲团在天津上海广州等城市举行报告会[N];人民日报;2005年

10 侯大伟、余靖静、李江涛、刘洋;中日关系形势宣讲团在川浙京等地举行报告会[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邰哈斯其木格;改革开放后中日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2 侯德贤;冷战后亚太地区中日关系与美国因素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田林珠;新时期中日关系的走向及中国对日外交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林晓光;日本政府开发援助与中日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王新堂;从血仇到友邻[D];中共中央党校;1997年

6 游博;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高凡夫;追索正义与尊严的艰难诉求[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敏;试论冷战后中日关系演进中的美国因素[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适;浅析冷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田芳;发展中日关系的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4 陈新光;美日安保条约重新定义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D];湖南科技大学;2007年

5 龚健;日本民族特性对当代中日关系的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8年

6 包志荣;从文化因素论二战后的中日关系[D];暨南大学;2009年

7 陶宇;日本非政府组织在中日关系中的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姜广英;中日关系的结构性矛盾及其化解[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周健;后冷战时代中日关系中的美国因素[D];湖南科技大学;2009年

10 修志成;建构主义视角下中日关系的困境与解决途径[D];延边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387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8387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4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