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世纪70年代中国和墨西哥的关系——以国家身份为视角
本文选题:国家身份 + 第三世界 ; 参考:《拉丁美洲研究》2014年03期
【摘要】:基于对第三世界国家身份的认同,20世纪70年代中国和墨西哥迅速拉近距离,实现了建交和两国关系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正是这种认同使中墨关系超越了相互间在历史、文化背景、基本国情、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发展成为第三世界国家友好关系的典范。在此过程中,国际格局的阶段性变化、国内政治经济变革的压力是加深彼此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
[Abstract]:Based on the recognition of the identity of the third World countries, China and Mexico quickly drew closer in the 1970s and realized the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this kind of identity that makes the Sino-Mexican relations transcend the great differences in history, cultural background,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social systems, and develop into a model of friendly relations among the third world countries. In this process, the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structure and the pressure of domestic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nge are important factors to deepen mutual identity.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室;
【分类号】:D822.37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冯秀文;;“不要忘记第三世界的朋友”——墨西哥前总统埃切维里亚访问记[J];百年潮;2011年03期
2 郭崇道;;中国与墨西哥的贸易[J];国际贸易;1985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储召锋;;软权力的思想演进——从修昔底德到约瑟夫·奈[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王斌;贾雪;;以东北亚安全为视角议中国国家身份之建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3 邝艳湘;;新中国外交政策中的“变”与“不变”[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4 余泳;;中国对海合会国家的经济外交——国际体系转型与地缘经济的视角[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1期
5 赵继显;;国际权力基础与伊拉克战争[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5期
6 赵俊;;国际关系文化研究的回归[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徐崇利;;国际经济法律秩序与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以国际关系理论分析的视角[J];比较法研究;2005年06期
8 赵军;;晚清“和戎外交”战略选择的动因——一种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11期
9 张文喜;班保申;苗壮;;西方国家利益理论研究的建构主义转向[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陈世阳;夏欢;;国家形象外交初探——以2000-2008年美国国家形象外交为例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柳钦;;全球化视野下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变与发展[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李永成;;中国安全软环境分析——以9.11后美国对华战略认知调整为视角[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3 竹琳;;论文化传播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贺鉴;;共进国际法与和谐世界的建构——以建构主义为研究路径[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5 廖丽;;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问题反思与重构——以和谐世界理念为视角[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6 骆旭旭;;全球治理与国际竞争法的网络模式[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7 张桂珍;;公共外交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形象[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惠耕田;;沟通行动理论与国际关系研究[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9 李开盛;;规范理论:批判与评估[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10 向丽华;;对问题导向研究倾向的评估——以对外援助研究为例[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舒盛芳;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薛磊;当代国际法中的承认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徐婷;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国际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瑾;主权财富基金国际监管制度法制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廉晓敏;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陈小鼎;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评估及其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9 隋伟;东亚金融合作法律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罗向阳;当代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晓虎;从国家利益视角浅析冷战时期中埃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俞琳;影响环境议题设置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萍;春节晚会的意识形态幻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李皓;论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国家形象的优化[D];湘潭大学;2010年
6 李冀君;中欧知识产权贸易摩擦及中国对策[D];湘潭大学;2010年
7 申健;巴以问题:困境与出路[D];湘潭大学;2010年
8 汤希;中国对东南亚地区软实力外交探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罗满秀;试论国际政治资源对金融危机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李青;论中国软性国际政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骥;康文中;;中国国家身份的建构及对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外交的影响[J];教学与研究;2008年08期
2 康文中;;论中国国家身份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影响[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夏建平;中国国家身份的建构及其和平内涵——关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建构主义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01期
4 蔚彬;;转型期中国国家身份认同的困境[J];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07期
5 李慧明;;国际关系中的国家身份[J];学术论坛;2007年12期
6 王立新;;在龙的映衬下:对中国的想象与美国国家身份的构(英文)[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8年04期
7 王立新;;在龙的映衬下:对中国的想象与美国国家身份的建构[J];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8 郭兵云;卓旭春;;当代中国四种国家身份的关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李开盛;胡贵生;;民族复兴背景下当代中国的国家身份选择[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0年01期
10 甘均先;;国家身份与国际安全[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立新;;在龙的映衬下:对中国的想象与美国国家身份的建构[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2 王立新;;威尔逊、一战与美国国家身份的塑造[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3 江慧;;以国家身份的视角定位中国的“国家责任”[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 王义桅;中国的四种国家身份[N];东方早报;2008年
2 张胜军;入世十年中国国家身份的嬗变[N];学习时报;2012年
3 王东京;“国家身份”的窘境[N];北京日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吴绵;改革机制选好班子(上)[N];中国质量报;2000年
5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严双伍;中国崛起需正确审视中国责任[N];湖北日报;2014年
6 茂文;欧洲各国央行拒绝统一[N];国际商报;2005年
7 陈冰;在“美国后院”树立中国坐标[N];深圳特区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智勇;中国国家身份与外交战略的选择(1949-2004)[D];外交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瑞领;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身份的建构[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2 郭兵云;当代中国国家身份的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尹俊杰;东亚区域合作进程中的中国国家身份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4 康文中;中国国家身份对中国和平发展外交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慧明;国家身份理论与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雷文佳;中国在国际秩序演变中的国家身份定位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7 乐恒;奥巴马政府政策与印度国家身份的矛盾[D];复旦大学;2011年
8 董锋磊;中国国家身份建构与东北亚地区秩序变迁[D];辽宁大学;2013年
9 王磊;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的身份政治[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杨美美;“中国崛起”报道中的国家身份与形象建构[D];宁波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604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860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