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体系的转型与东亚地缘政治困境
本文选题:东亚地缘政治 + 国际体系转型 ; 参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03期
【摘要】:21世纪国际地缘政治环境趋于严峻:单极格局的衰落催生出新的国际格局,国际新秩序正在形成,全球权力重心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世界格局动荡改变了东亚地缘政治环境,东亚的地缘政治环境面临着三大困境,即"大国困境"、"邻国困境"和"同盟国困境"。东亚安全困境的出路在于如何将过去的"适者生存"的竞争模式转向冲突较少、更加睿智、更加合作的"智者生存"的合作模式。兼顾区域各国的不同立场、汇合区域各国的各方利益、尊重各国不同的历史与发展道路、广泛地包容不同的政治和文化理念,开辟东亚新的地区治理结构,也许是"21世纪超越狭隘的‘发展’观念的‘和谐主义’的一种平衡境界"。
[Abstract]:In the 21st century, the international geopolitical environment tends to be grim: the decline of unipolar pattern gives birth to a new international structure, a new international order is being formed, and the center of global power is shifting from Atlantic to Pacific. The instability of the world pattern has changed the geopolitical environment in East Asia, which faces three major dilemmas, namely, the "Great Power Dilemma", the "Neighbourhood Dilemma" and the "Allied Dilemma". The solution to the security dilemma in East Asia lies in how to turn the competition mode of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in the past to one of less conflict, wiser and more cooperative "wise survival".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different positions of the countries of the region, converging the interests of all the countries of the region, respecting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and development paths of each country, embracing widely different political and cultural ideas, and opening up a new regional governance structure in East Asia, Perhaps a balanced state of the 21st century that transcends the narrow concept of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1JJD810014) 吉林省横向项目2013(636)
【分类号】:D8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明春;;以新安全观破解朝鲜半岛危机方式探析[J];大连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2 李华;;安全困境理论与韩国的政策选择[J];韩国研究论丛;2006年00期
3 赵艳霞;苏菲;;从上海合作组织解读“安全困境”的缓解[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07期
4 曹筱阳;;中美安全合作浅析[J];当代亚太;2007年07期
5 赵光勇;;“建构”东亚安全共同体 东亚安全合作的建构主义转向[J];延边党校学报;2009年02期
6 石冬明;;中日安全困境与东北亚安全机制[J];理论观察;2008年06期
7 李淑云;刘振江;;信任:东北亚区域安全合作的关键因素[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苗允,张韦华一;以合作求安全——中日两国东亚安全利益的一致性[J];南都学坛;2005年03期
9 王秋彬;;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及其成因解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10 袁正清;从安全困境到安全共同体:建构主义的解析[J];欧洲研究;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艳霞;;从上海合作组织解读“安全困境”的缓解[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2 夏立平;;中美日如何争取共赢和避免安全困境[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3 王新龙;;国际安全合作:一种安全哲学视角的解读[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4 张雪鹏;;利益、权力、机制和认同:国际反恐合作的多维分析[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5 邝艳湘;;第三世界国家的安全:矛盾与启示[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6 袁芳;;美印安全合作框架与中美印非均势外交平衡的重构[A];湖南省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共运史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孙德刚;;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中阿“准联盟”关系[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8 王公龙;;和谐世界:国际秩序的新构想和新范式[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9 于迎丽;;东亚安全:模式的困境与出路[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10 杨玲玲;;改革开放与促进朝鲜半岛和平[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管克江;东盟深化安全合作[N];人民日报;2004年
2 记者 鄂平玲;中美核安全合作论坛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3 许涛;创造安全合作新理念[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4 陈志新;深化安全合作 维护地区稳定[N];人民日报;2008年
5 钱彤邋张金海;胡锦涛:深化安全合作维护地区稳定[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6 本报评论员 李巍;亚洲安全:中国的身段[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7 中国军事科学院外军部研究员 万伟;安全合作 稳步推进[N];人民日报;2006年
8 孙力;周永康说上海合作组织安全合作取得重要进展[N];人民日报;2005年
9 霍文;东北亚安全合作研讨会在蒙古国举行[N];人民日报;2008年
10 刘洪;美能源部长称美中应加强能源安全合作[N];人民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刚;国家间的安全合作与当代中国的安全追求[D];暨南大学;2005年
2 肖f^;权力、制度与文化[D];吉林大学;2006年
3 任娜;能源安全与当代大国关系[D];山东大学;2007年
4 戴慧;地缘政治视角下上海合作组织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陈杨;东北亚安全格局中的中美关系[D];复旦大学;2005年
6 惠耕田;制度化安全合作:沟通行动的视角[D];外交学院;2007年
7 陈卓武;美国因素与日本“修宪之争”及其发展趋势[D];暨南大学;2009年
8 杨吉平;人性、历史与冲突[D];南开大学;2013年
9 封永平;大国崛起困境的超越:认同建构与变迁[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郭锐;东亚体系转型与中国大战略[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兴然;从上海合作组织的地区安全合作谈安全困境的缓解[D];山东大学;2010年
2 闫健;国家安全判断视野下的安全困境——兼论东亚的安全困境[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凌云志;冷战后东亚地区安全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4 王胜男;冷战后美日韩的安全合作[D];吉林大学;2013年
5 江文彬;中日关系中的安全困境及其缓解之策[D];暨南大学;2011年
6 党雅贤;冷战后中日关系中的安全困境研究党雅贤[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郑秋;论冷战后中日关系中的安全困境及其出路[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8 李大陆;美国整合“美日澳印”安全合作中的伙伴选择[D];山东大学;2011年
9 袁楠;中国与巴基斯坦安全合作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10 张志刚;安全合作的理想模式[D];暨南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8629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862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