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日本对东盟的安全合作政策
本文选题:日本东盟关系 + 安全合作政策 ; 参考:《日本学刊》2014年02期
【摘要】:日本对东盟的安全合作政策,分为非传统安全合作与包括非传统领域的综合安全合作两个阶段,安倍再次上台后首次将其列入《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从马六甲海峡沿岸国、中国南海岛礁主权声索国、东盟集团、日本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双边关系四个层次上的政策实施情况可以看出:日本制造和利用各国间的竞争关系扩大在马六甲海峡的存在;通过提供ODA对东盟十国分而治之,以经援促安全,培育战略支点;以双边促多边,利用菲律宾等声索国"绑架"东盟从中渔利;努力构建"2+2"外交安全合作框架及"3+3"海洋安全磋商框架,打造"中国包围网",将地区一体化引入冲突与对抗的歧途。
[Abstract]:Japan's policy on security cooperation with ASEAN i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cooperation and integrated security cooperation including non-traditional fields, which Abe included in the "National Security guarantee Strategy" for the first time after he took office again. From the countries bordering the Straits of Malacca,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islands and reefs, the ASEAN Group,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on the four levels of bilateral relations between Japan and ASEAN countries can be seen as follows: Japan manufactures and uses the competitive relations among countries to expand its presence in the Straits of Malacca, and by providing ODA, it dominates and divides the 10 ASEAN countries. To promote security through economic assistance and foster strategic fulcrum; to promote multilateral and bilateral efforts to "kidnap" ASEAN for the benefit of the Philippines and other claimants; and to strive to build a "22" framework for diplomatic security cooperation and a "33" framework for consultations on maritime security, Build a "Chinese encirclement network" to introduce regional integration into conflict and confrontation.
【作者单位】: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
【分类号】:D8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蔡鹏鸿;;日本主导东南亚反海盗合作机制对地区海洋安全事务的影响[J];东南亚研究;2007年03期
2 李秀石;;解析日本的东亚外交——从鸠山到菅直人的东亚合作政策[J];国际展望;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史春林;;近十年日本防范和打击海盗对策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0年04期
2 李秀石;;试析日本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扩张——从“反海盗”到“保卫”两洋海上通道[J];国际观察;2014年02期
3 王君祥;;中国—东盟打击海上犯罪刑事合作机制研究[J];刑法论丛;2010年01期
4 刘新华;;西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安全形势与中国的地区性海权[J];太平洋学报;2011年02期
5 刘晨阳;;日本参与TPP的政治经济分析[J];亚太经济;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世韶;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朱晓鸣;新时期中国海上危机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雷;合法性、话语权与外交软权力的实现[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侯苏洁;中日海权争端及其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潘世杰;我国专属经济区危机管理体系的建构和对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袁宝;浅析后苏哈托时代印度尼西亚伊斯兰激进主义[D];厦门大学;2009年
5 苏婉妮;对东盟一体化进程及中国应对政策的探讨[D];外交学院;2010年
6 包广将;马六甲航道国际维航合作机制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7 谢洋艺;东亚合作背景下的日本东亚地区政策研究[D];外交学院;2012年
8 韩发展;东亚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反应:中国的机遇与挑战[D];山东大学;2012年
9 刘丹;非传统安全视角下日本海洋战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玉婷;冷战后日本防范与打击索马里海盗政策研究[D];青岛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梅;东盟-日本关系发展演变中东盟的认知转变[J];东南亚研究;2005年02期
2 王馨;茅锋;;地区联盟牵动大国格局——评2006年东盟外长年会[J];东南亚纵横;2006年09期
3 王士录;;东盟合作机制与原则改革的争论及前景[J];当代亚太;2007年08期
4 马[F;;东盟成立四十周年回顾[J];当代亚太;2007年08期
5 张学刚;;终于召开的东盟系列峰会[J];世界知识;2009年22期
6 ;中国与东盟商企代表热议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J];当代广西;2010年03期
7 于臻;;冷战后东盟对西方人权压力的反应及其影响[J];东南亚研究;2011年01期
8 马[F;;东盟与印度“10+1”合作机制的发展[J];东南亚纵横;2012年04期
9 马燕冰;;中国—东盟:打造“钻石十年”[J];世界知识;2013年21期
10 安东尼·罗利;黄丁兰;;东盟按日本的示意行事[J];南洋资料译丛;197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晓林;;东盟国家留学生学习医古文课程的困难及对策[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黄桂香;潘介春;何新华;;枇杷产业在中国——东盟水果贸易中的地位(摘要)[A];第五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程道品;易丰;;泛珠-东盟背景下的广西高端旅游市场开发探析[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梁振芳;;积极参与广西—东盟农业合作 推进沿边农业产业化发展[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唐农;;加强中国-东盟国际合作,促进传统医药发展[A];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报告集[C];2013年
6 张雪;;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与中美因素[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朱新光;齐峰;;中国与东盟的气候合作机制[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8 王勤;;东盟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及东盟主要成员国间的双边关系[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9 陈道超;李晟;;论中国农机参与东盟自由贸易[A];第三届(2003年度)中国农机论坛文集[C];2003年
10 陆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广西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影响及对策[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庭娅;中国-东盟自贸区:“破浪”还需“防险”[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王婧;中国与东盟再走近一步[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徐庭娅;五大因素影响中国-东盟经贸合作[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4 ;广州中小企业如何到东盟赚钱?[N];证券日报;2003年
5 鹤鹏;东盟旅游业遭遇3大威胁[N];中国旅游报;2001年
6 陈富钢;东盟国家调整促销战略本地区旅游成为重点[N];中国旅游报;2002年
7 邝伟楠;广西迎来二十万东盟游客[N];中国旅游报;2004年
8 仲欣;东盟拟以单一签证吸引中国游客[N];中国旅游报;2004年
9 吕文;中国—东盟旅游研讨会在上海举行[N];中国旅游报;2005年
10 广西记者站 邝伟楠;广西与东盟旅游合作硕果累累[N];中国旅游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玉渊;东盟决策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唐盛尧;中国—东盟农业比较优势与合作战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3 肖斌;一致与冲突:东盟与欧盟经济政治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甘振军;澳大利亚对东盟国家关系研究(1967-200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郑磊;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6 陈奕平;依赖与抗争[D];暨南大学;2006年
7 彭文平;经济安全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D];暨南大学;2010年
8 麻昌港;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进程及影响机制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9 王作成;马来西亚与东盟:外交政策与地区主义[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徐善宝;建构共同利益:中国—东盟关系研究的新视角[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浩;东盟地区主义下的中国—东盟关系及其延展[D];暨南大学;2008年
2 王勇;冷战结束前后日本与东盟国家合作特点之比较[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彦;东盟认同建构和变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4 刘江韵;论东盟对中美的对冲战略(1997~2008)[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5 朱晓莹;冷战后日本对东盟政策的调整及其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黄钺;东盟安全共同体的建设及其制约因素分析[D];云南大学;2010年
7 杨永红;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产业内分工探讨[D];广西大学;2005年
8 樊核力;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的现状与前景[D];延边大学;2006年
9 李镜池;减免东盟关税对中国宏观经济和产业的影响[D];湖南大学;2006年
10 刘志强;越南在东盟中的地位与作用[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655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865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