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东北亚外交政策探析——基于区域主义理论视角
本文选题:中国外交 + 东北亚 ; 参考:《求索》2015年10期
【摘要】:冷战结束后,区域主义思潮强势复兴并回归至国际关系理论前沿,区域主义实践也逐渐增多。东北亚地区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区域外交研究的重要关切。要实现东北亚区域主义,推动东北亚区域安全与合作的制度化和一体化,需要各方力量积极互动,求同存异,加强信任与开放,保持冷静与克制。就中国未来的东北亚战略和政策而言,需要进一步分清主次,有计划、有策略地维持东北亚均势,有作为、有责任地发挥自身作用。
[Abstract]:After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the trend of regionalism revives strongly and returns to the frontier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of regionalism increases gradually. Northeast Asia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both economically and militarily, which is an important concern of China's regional diplomacy research. In order to realize Northeast Asia regionalism and promote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Northeast Asia, it is necessary for all parties to actively interact, seek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 strengthen trust and openness, and maintain calm and restraint. As far as China's future Northeast Asia strategy and policy are concerned,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distinguish the primary and the secondary, to plan, to maintain the balance of power in Northeast Asia, to do something, and to play its own role in a responsible way.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0AZZ002)
【分类号】:D822.331
【参考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N];人民日报;2013年
2 ;[N];人民日报;2013年
3 记者 钱彤;[N];人民日报;2013年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N];人民日报;2014年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N];人民日报;201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延军,张仲水;新地区主义: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新要素[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鲁宽民;吕怞;;东亚文化认同与建构——认识东亚地区主义的一个视角[J];大家;2012年06期
3 杨鲁慧;东北亚地方经济合作与国际产业转移——以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为例[J];当代亚太;2004年10期
4 徐秀军;;地区主义与地区秩序构建:一种分析框架[J];当代亚太;2010年02期
5 马荣久;;论地区与国家的相互塑造[J];当代亚太;2010年02期
6 刘永涛;;东北亚地区主义语境下的中美关系[J];国际观察;2008年03期
7 李巍;;IPE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评估[J];国际政治科学;2012年01期
8 雷勇;;东亚地区安全合作:层次、结构与机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蔡养泉;论东亚地区主义的历史发展及其介入性趋势[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刘昌明;隋聪聪;;地区主义进程中的民族主义因素:一个分析框架[J];东岳论丛;201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尤安山;;中国经济崛起对东亚地缘经济的影响[A];中国经济特区研究[C];2008年
2 顾炜;;中国的地区主义研究(2001—2010)[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3 尤安山;;中国经济崛起对东亚地缘经济的影响[A];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08年第1期)[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燕军;二战后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D];西北大学;2011年
2 麻陆东;东亚地区主义发展路径:过程中的政府间合作[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键;冷战后中国东亚外交战略的学理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4 朱天祥;冷战后欧盟对东亚的双层地区间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余泳;中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关系研究(1981~2010)[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卢红飚;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中的台湾问题[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云燕;社会建构主义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D];复旦大学;2004年
8 颜升邦;全球化时代中国外交战略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9 王作成;马来西亚与东盟:外交政策与地区主义[D];复旦大学;2004年
10 阮宗泽;国际秩序的转型与东亚安全[D];外交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业源;地缘政治视角下东北亚合作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刘青;地区力量的整合与提升[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许增伟;新地区主义视角下日本“东亚共同体”构想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金新;效忠转移的困境[D];吉林大学;2011年
5 唐晶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法律治理模式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6 康甫;论东南亚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刘洪霞;中国与欧盟气候合作机制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朴昭姬;韩中FTA研究:政策的推进、困境及前瞻[D];复旦大学;2011年
9 王睿婷;东亚地区主义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10 吴洋;中国与东盟非传统安全合作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超;试析东亚的区域主义[J];国际观察;2002年06期
2 张磊;区域主义:通往全球主义的“垫脚石”还是“绊脚石”[J];国际论坛;2002年06期
3 张振江;;区域主义的新旧辨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朱锋;东亚需要什么样的区域主义?——兼析区域主义的基本理论[J];太平洋学报;1997年03期
5 马缨;影响拉美区域主义发展的因素及区域主义的特点[J];拉丁美洲研究;2001年03期
6 马缨;论东南亚区域主义的特点[J];东南亚研究;2001年03期
7 王少普;战后日本区域主义方针的形成与发展[J];日本研究;2004年02期
8 张群梅;两极格局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域主义[J];党政论坛;2004年08期
9 王少普;“从东南亚向亚太的扩展”——试论冷战时期日本的区域主义[J];国际观察;2004年05期
10 刘宏松;依附论视野中的拉美区域主义[J];教学与研究;2004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郭学堂;;区域主义的新浪潮与理论分析——兼析对国际体系转型的意义[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2 王俊;;区域主义的新路径——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研究[A];中国贸易救济与产业安全论丛(2012)——第七届中国贸易救济与产业安全研究奖获奖论文集[C];2013年
3 吴超;刘春;;城市协作的共生秩序研究[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张小溪;“文化区域主义”影响美国政治效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戴丽娜;亚洲区域主义和一体化现状[N];社会科学报;2005年
3 记者 唐烨 张小乐;亚洲区域主义机制研讨会举行[N];解放日报;2009年
4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时殷弘 本报记者 马鑫 采访整理;东亚“区域主义”的瓶颈[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孙超;东亚:发挥多样化优势 寻求多样化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6 桑珠;尝试一种边疆治理的全新表达[N];云南日报;2011年
7 战雪雷;亚洲一体化日益重要[N];中国财经报;2008年
8 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学院历史和国际事务教授 佛罗伦萨的欧洲大学研究所历史学教授 哈罗德·詹姆斯 翻译 介生 供稿:Project Syndicate;欧洲大国:别动我的浴缸[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9 郑先武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公民社会组织与东南亚区域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郇丽;APEC走到十字路口[N];中国贸易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尹枚;区域主义理论与东亚区域主义实践——兼论中国的政策选择[D];暨南大学;2003年
2 范洪颖;东亚大趋势——经济区域主义[D];辽宁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邓红燕;东亚区域主义分析[D];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2007年
2 吴志强;生物区域主义视角下的《旅行尽头的土地》[D];郑州大学;2014年
3 陈露文;拉丁美洲区域主义的政治效应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
4 李广志;论孙中山的亚洲主义观及其对亚洲区域主义未来发展的启示[D];燕山大学;2009年
5 王瀚一;区域主义视角下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中的制约因素及解决对策[D];吉林大学;2015年
6 张倩倩;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区域主义因素[D];兰州大学;2010年
7 德兰;冷战后的非洲:国际环境变化中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趋势[D];武汉大学;2004年
8 房敏;论中国在东亚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677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867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