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新型伙伴关系与朴槿惠政府的“信任外交”
本文选题:中韩关系 + 伙伴关系 ; 参考:《理论视野》2014年02期
【摘要】:20多年前中韩建交结束了冷战时期朝鲜半岛南北集团对峙的政治格局,中韩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合作关系迅速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中韩关系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四个发展阶段,但注入的"正资产"是主流,产出的"正能量"在不断深化中韩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关系的战略定位不断被赋予新内涵。中韩关系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两国政治与安全领域协商沟通交往密切,但两国政治互信度有限;中韩经济贸易合作广泛,互利共赢,成为助推两国关系的"合动力";中韩关系的拓展深化得益于民相亲、地缘邻近、文化相通等得天独厚的优势。"信任外交"是朴槿惠新政府的外交政策基调,中韩两国能否在信任的基础上构建新型战略伙伴关系,韩朝建立南北信任关系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Abstract]:More than 20 years ago, the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 put an end to the political pattern of confrontation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groups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during the Cold War,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 rapidly entered the "fast track" of develop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 has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of development, but the injected "positive assets" are the mainstream, the output of "positive energy" is deepening the strategic partnership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 and the strategic orient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has been given new connotatio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ROK relations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close consultation,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the political and security fields, but the degree of political mutual trust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s limited; the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 is extensive and mutually beneficial and win-win. The expansion and deepening of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 have benefited from 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matchmaking, geographical proximity, and cultural interconnectedness. " Trust diplomacy "is the foreign policy keynote of Park Geun-hye 's new administration. Whether China and South Korea can build a new strategic partnership based on trust is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亚太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编号:09YJA810012)《当代韩国政治转型中的政党政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822.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权赫秀;;最近三十年国内学界有关朝鲜半岛近现代史研究综述[J];朝鲜·韩国历史研究;2009年00期
2 谭红梅;;朝鲜半岛北南关系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3 曹冰;;“一边倒”政策是新中国初期外交的最优化选择[J];大连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4 王生;;中韩建交15年:外交史上的奇迹 和平共处的典范[J];东北亚论坛;2007年04期
5 黄河;吴雪;;新形势下中国对朝外交政策的调整[J];东北亚论坛;2011年05期
6 孙学峰;黄宇兴;;中国崛起与东亚地区秩序演变[J];当代亚太;2011年01期
7 王臻;;《中国廿六史及明清实录东亚关系史料全辑》的编纂综述及史料价值[J];东疆学刊;2008年01期
8 王珏;;秦汉王朝鼎盛时期利益拓展的历史经验[J];东岳论丛;2008年06期
9 王存刚;刘涵;;朝贡体系下古代东亚秩序形成与维系的内在逻辑——批判地借鉴英国学派的分析方法[J];国际安全研究;2013年04期
10 郭锐;;中国的朝鲜半岛政策评估——历史经验、当前成果与若干不足[J];当代韩国;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权赫秀;;最近三十年国内学界有关朝鲜半岛近现代史研究综述[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2 李岩;;试论朝鲜近代对华观的嬗变[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3 权赫秀;;最近三十年来国内学界的中韩关系史研究综述[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巍巍;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冯正玉;17-19世纪朝鲜对清贸易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喜涛;封贡关系视角下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金锦子;五至七世纪中叶朝鲜半岛三国纷争与东北亚政局[D];延边大学;2007年
5 何彤梅;中韩政治外交关系研究(1945-2007)[D];延边大学;2008年
6 都允珠;后冷战时期中国周边区域多边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张峰;国际体系与中国对外关系:历史演进与当代建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侯馥中;明代中国与朝鲜贸易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车垠和;8-9世纪唐罗日地方涉外权力的增强与东亚贸易圈的形成[D];山东大学;2009年
10 祝滨滨;东北亚区域经济演变的过程、格局与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义炜;日本国家主义对外扩张战略中的朝鲜半岛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马志兴;明朝遣往朝鲜使者身份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箫轲;冷战后周边大国的对朝政策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黄艳;冷战后中国东亚多边外交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唐高略;小国安全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金敬珍;金大中政府的对朝鲜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崔起申;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中国多边外交政策分析[D];清华大学;2010年
8 李贺;夫余移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岩;试论朝鲜近代对华观的嬗变[D];延边大学;2007年
10 崔竹山;试论世宗时期朝鲜与中国的关系[D];延边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汝信;;中韩关系——简略回顾与展望[J];当代韩国;2007年01期
2 高浩荣;红地毯上的中韩关系[J];共产党员;1996年01期
3 张建;;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成因、制约因素与前景[J];韩国研究论丛;2009年01期
4 李建明;;论韩国民族主义及其影响下的中韩关系[J];学理论;2008年18期
5 谢晓光;李建明;;论韩国民族主义及其影响下的中韩关系[J];韩国研究论丛;2008年02期
6 孟庆义;中韩关系与东亚形势──纪念中韩建交七周年[J];东疆学刊;1999年04期
7 戴士权;;建交以来的中韩关系评析[J];领导科学;2007年02期
8 韩镇涉;中韩政治关系的回顾与展望[J];当代亚太;1996年02期
9 石源华;传统文化与中韩关系的历史发展[J];当代韩国;2002年02期
10 赵维焘;;浅析中韩关系发展中的隐忧[J];法制与社会;2009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伟;郭昕昱;J C McClure;李颍;L Murr;;搅拌摩擦焊及其在铝合金连接中的应用[A];第九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1册)[C];1999年
2 盛邦跃;;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基本特征探讨[A];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吴玉华;崔政权;;华蓥山地区皮家山特大形变体基本特征及有关问题初探[A];自然边坡稳定性分析暨华蓥山形变体形变趋势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1991年
4 麦群忠;;学习型政党内涵及基本特征浅述[A];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与实施十二五规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周登嵩;董渝华;刘海元;;改革开放后20余年我国体育科技成果的基本特征[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6 胡良民;张广花;;略论我国自然灾害及其防御[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冷学斌;孟晗;孟广武;;L-fuzzy拓扑群的同态[A];模糊集理论与应用——98年中国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委员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选集[C];1998年
8 陈水利;张金河;翁马巷;;L-fuzzy σ-连续序同态及其特征[A];模糊集理论与模糊应用专辑——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委员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选集[C];2000年
9 任建德;白国典;谢朝永;杨长青;;西藏尼玛县夏噶日一带晶洞花岗岩体的基本特征及成因[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10 李裕琢;李丽霞;;西方大学文化的基本特征[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温宪;“春到人间万物鲜”[N];人民日报;2005年
2 记者 李保东 高浩荣;中韩关系发展快合作前景广阔[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3 记者 莽九晨;李长春会见韩国总理韩升洙[N];人民日报;2009年
4 采写 李明波 温俊华 彭玉磊 毛玉西;中韩两国应成为“肝胆相照”的善邻[N];广州日报;2010年
5 冯迪凡;李明博访华 中韩关系升级战略合作伙伴[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6 记者 赵飞;孟宏伟会见韩国客人[N];人民公安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杨立群邋驻京记者 孙佳华;“战略”定位标志中韩关系新阶段[N];解放日报;2008年
8 温宪;“汉风”“韩流”共激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9 徐宝康、洪岩;“中韩关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研讨会在汉城举行[N];人民日报;2005年
10 中国驻韩国大使 宁赋魁;充满活力的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N];国际商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彤梅;中韩政治外交关系研究(1945-2007)[D];延边大学;2008年
2 吴中伦;知识供应链伙伴关系的信任治理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3 杨丽波;职业教育社会伙伴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金辉;建筑供应链伙伴关系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5 毕洪业;欧盟东扩与俄罗斯的选择[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崔宪涛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7 卓翔芝;供应链联盟伙伴关系动态演化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8 潘文安;基于供应链整合的伙伴关系与企业竞争优势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胡仁茂;大空间建筑设计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10 李忆岚;大陆台资企业供应链伙伴关系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慧玲;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2 李阳珍;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3 毛友全;工程项目伙伴关系管理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4 钱理;现代汉语惯用语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5 韩笑;供应链中伙伴关系的建立[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6 雷向杰;陕西沙尘暴的基本特征和预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7 吴汉江;《现代汉语词典》三字词语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8 徐芳;学习型社会的人学意蕴[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9 刘伟;虚拟物流企业联盟伙伴选择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10 杨汉群;软件项目外包伙伴关系质量评价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682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868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