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从政府间国际组织的联系解读中日两国的全球联系

发布时间:2018-05-12 08:53

  本文选题:政府间国际组织 + 全球联系 ; 参考:《热带地理》2014年06期


【摘要】:政府间国际组织作为政治全球化中的一个重要作用者,体现出不同于经济维度的全球化联系。文章运用链锁网络模型计算中日两国政府间国际组织的两两连接度,分析中日两国的全球国际政治联系的图景与差异。研究发现:1)中日两国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办公室数量接近,但日本的全球联系强于中国;2)在与中日两国联系较为紧密的国家中,日本与它们的联系普遍强于中国;3)中国与亚洲和非洲发展中国家的联系在中国的全球政治联系网络中占据相对重要的地位,而日本的全球政治联系主要发生在欧美发达国家之间。最后从战后国际政治秩序和地缘政治的角度对上述差异进行分析讨论,对中国未来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政府间国际事务及如何提高国际政治影响力提出了建议。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layer in the political globalization, intergovernmental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embody the relationship of globalization different from the economic dimension. This paper uses the chain network model to calculate the pairwise connectivity of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nd analyzes the picture and difference of the global political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e study found that China and Japan have close offices of intergovernmental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but Japan has stronger global ties than China) among the countries with closer ties with China and Japan. Japan's ties with them are generally stronger than China's) China's links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Asia and Africa occupy a relatively important place in China's global political network. Japan's global political ties mainly take place betwee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Finally, from the angl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order and geopolitics after the war, the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above differenc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China's future participation in intergovernmental international affair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United Nations and how to enhance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13074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41320104001)
【分类号】:D822.33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霄;张清敏;;中国对外经贸关系与外交布局[J];国际政治科学;2010年01期

2 贾庆国;中、日、韩国家关系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国际政治研究;1997年02期

3 张小明;;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演变:模式与过程[J];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01期

4 谢晓光;岳鹏;;中国国际吸引力受何影响?——以中日关系为外部要素的分析[J];东北亚论坛;2013年06期

5 李金霞;王洪涛;;当前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变化的动因及其发展趋势[J];当代世界;2013年08期

6 蒋立峰;;未来十年的中日关系与中国对日政策——21世纪中日关系研究报告[J];日本学刊;2009年05期

7 李安山;;论“中国崛起”语境中的中非关系——兼评国外的三种观点[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11期

8 约瑟夫·奈;王缉思;赵明昊;;中国软实力的兴起及其对美国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06期

9 宋秀琚;付强;杨慧桢;;“1978—2008:中国对外关系三十年回顾与前瞻高层研讨会”会议综述[J];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06期

10 谢晓光;岳鹏;;冷战后影响中日关系的结构性因素检验[J];日本问题研究;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建波;;亚非复兴视野下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历史变迁与世界意义[J];当代亚太;2009年05期

2 王卓宇;;构建“中国学派”的观念困境:基于比较视野的分析[J];当代亚太;2012年02期

3 郭小琴;黄英;;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与国家形象[J];党政干部学刊;2012年07期

4 卢姝杏;;新加坡的外交原则及其对华政策(1990—2010)[J];东南亚研究;2011年05期

5 陈晓夏;;中国纪录片的文化外交发展策略[J];电视研究;2012年05期

6 丁工;;中等强国的崛起与中国外交布局的调整[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7 韩朝东;中日韩三角关系与东北亚地区安全[J];国际政治研究;1998年02期

8 吴白乙;;公共外交——中国外交变革的重要一环[J];国际政治研究;2010年03期

9 黄银兵;吴媚;;对中非关系不同呼声的解读[J];经营管理者;2009年11期

10 文豪;;试论民生建设与我国国家软实力的提升[J];传承;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魏超;;中国军队的软实力与战略传播[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拯;;内发的变革:中国与国际人权规范[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3 Li Anshan;;China and Africa:Policy and Challenges[A];China and Africa in a Global Context(Volume Ⅰ)[C];2013年

4 LI ANSHAN;;China's New Policy toward Africa[A];China and Africa in a Global Context(Volume Ⅰ)[C];2013年

5 LI ANSHAN;;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Medical Teams and Anti-Malaria Campaign[A];China and Africa in a Global Context(Volume Ⅰ)[C];2013年

6 Anshan Li;;Cultural Heritage and China's Africa Policy[A];China and Africa in a Global Context(Volume Ⅰ)[C];2013年

7 Li Anshan;;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Policy towards Africa[A];China and Africa in a Global Context(Volume Ⅰ)[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鉴修;文化软实力与党的对外宣传工作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赵跃钦;论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演变及其动因[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魏雪梅;冷战后中美对非洲援助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刘美武;重叠机制视域下的非洲国际减贫机制[D];复旦大学;2011年

5 牟邵义;明代东北亚地区陆路信息传播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6 李江舟;基于和谐理念的中国软实力建构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张俊国;毛泽东国家利益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唐彦林;东亚秩序变迁中的中国角色转换[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9 周玉琴;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祝滨滨;东北亚区域经济演变的过程、格局与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雪峰;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D];中原工学院;2011年

2 Sidi El Moctar Ould Diyah(迪亚);中非合作关系的发展与前景[D];吉林大学;2011年

3 周睿;G20的崛起与作用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金海洋;儒家和合世界政治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蔡建红;周边大国与金大中“阳光政策”[D];暨南大学;2011年

6 卢雨柔;论当代美国文化外交的实施[D];暨南大学;2011年

7 蒋叶;20世纪60-70年代上海对西非部分国家经济援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靖;中国在发达国家的国家形象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李伟涛;中国与欧盟对非洲援助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段东南;中非合作“新殖民主义”论批判[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芳川;“华夷秩序”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2 蔡西阳;李捷;;企业位势理论及评价方法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闫素娥;;钓鱼岛问题的历史与现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王如松;城市生态位势探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88年01期

5 金升采;韩中经济交流的现状与前景[J];当代亚太;1996年01期

6 韩镇涉;中韩政治关系的回顾与展望[J];当代亚太;1996年02期

7 尹新纲;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特点和前景[J];当代亚太;1996年02期

8 高程;;中澳双边贸易中的不对称相互依赖分析[J];当代亚太;2008年02期

9 马成三;究竟谁更依赖谁——中日贸易相互依赖关系的变化[J];国际贸易;2004年08期

10 钟臻;吴文兵;;中印软实力比较研究(2000—2010)[J];国际政治科学;2012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兵;首脑出访与中国外交[D];外交学院;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慧;;论政府间国际组织功能的局限性[J];改革与开放;2010年14期

2 刘儒鹏;;冷战后中国与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关系[J];商品与质量;2011年S8期

3 王勇,方建伟;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略探[J];当代法学;2002年07期

4 吴建每;;中国与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关系[J];青年与社会;2013年01期

5 刘传春;全球化进程中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6 聂洪涛;;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宪政维度思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武晓艳;;中国与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关系[J];商品与质量;2011年S8期

8 刘传春;国际政治中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J];国际论坛;1999年06期

9 陈勇;;论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10 任涛;;非政府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杨洁勉;世博平台 外交盛会[N];解放日报;2010年

2 饶戈平;政府间国际组织与国家主权[N];学习时报;2001年

3 记者 田素雷 王敬中;中国“和平白皮书”,向世界“说明”中国[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鲁巧玲;政府间国际组织发展演变规律初探[D];青岛大学;2005年

2 刘佳;论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法律地位[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3 杨佳;台湾地区参与政府间国际组织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4 庞颖;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合法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5 官明莹;论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国际法中的地位[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779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8779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b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