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安全观与东南亚地区安全合作机制
本文选题:东盟 + 东南亚 ; 参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摘要】:东盟安全观有三大特色,一是允许多边主义框架下单边主义发展;二是综合安全理念下政治安全优先;三是大国承诺下的地区安全与自治。这种独特的安全观对东南亚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的架构和走向产生很大影响。多边主义框架下对单边主义的包容导致东南亚地区出现安全合作机制三环交叠之架构。对主权安全的看重使得以东盟为中心的地区合作机制难以深化安全合作。区外大国安全承诺下的地区事务自治的理念使得以美国为中心的安全合作机制不可能成为该地区安全合作的主导机制。该地区国家以解决具体问题为导向的双边和小多边安全合作则成为地区安全合作的有效形式,其与以东盟为中心的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相互补充,成为地区安全合作的主要模式。
[Abstract]:The security concept of ASEAN has three major features: one is to allow unilateralism to develop under the framework of multilateralism; two is the priority of political security under the concept of comprehensive security; three is the regional security and autonomy under the commitment of the great powers. This unique security concept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structure and trend of the security cooperation mechanism in Southeast Asia. The inclusion of side doctrine leads to the structure of the three ring overlapping of security cooperation mechanism in Southeast Asia. The emphasis on the security of sovereignty makes it difficult to deepen security cooperation in the regional cooperation mechanism centered on the ASEAN. The concept of regional affairs autonomy under the security commitment of the great powers outside the region makes the security cooperation mechanism centered by the United States impossible to become the same The leading mechanism of regional security cooperation. The bilateral and small multilateral security cooperation oriented by the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to solve specific problems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form of regional security cooperation. It complements the regional security cooperation mechanism centered on the ASEAN and becomes the main mode of regional security cooperation.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基金】:2014年国际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中国东南周边地区安全机制建构研究”(14ZDA087) 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体系变革进程并推动其和谐化发展研究”(10AZD029)
【分类号】:D814.1;D815.5;D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锡镇;;东盟实施大国平衡战略的新进展[J];东南亚研究;2008年03期
2 韦红;;东盟安全共同体的特征及中国在其建设中的作用[J];国际问题研究;2007年02期
3 曹云华;在大国间周旋——评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开盛;庞蕾;;国际非政府组织与非传统安全[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2年03期
2 刘霏;;灾难外交:中国外交发展中的一种新选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郭延军,张仲水;新地区主义: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新要素[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朱进;王光厚;;冷战后东盟一体化论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高中;;国家安全与个人安全的法理辨析[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6期
6 易文彬;;论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的几个界限之模糊化[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11期
7 李宁;;后经济危机时代新自由主义在韩国的发展[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肖f^;;东北亚非传统安全:问题领域及合作模式[J];东北亚论坛;2010年02期
9 张声海;从东京会议看日本与东盟关系的新发展[J];当代亚太;2004年03期
10 李晨阳;九一一事件以来美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变化[J];当代亚太;2004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海滨;;气候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2 潘亚玲;;安全化/非安全化与国际规范的生命周期——以艾滋病和气候变化为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3 韩方明;;东盟国家安全防卫政策特点与走向[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畅;文少彪;;全球治理视角下的中国对非洲医疗援助[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5 李学保;;跨国移民族群参与祖(籍)国政治的影响及其引导[A];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维余;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法律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祖彦;21世纪初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巍巍;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孙叶青;二战以来日本安全观的形成和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艳丽;民勤县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李春怡;东亚地区规范对比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7 汪舒明;大屠杀记忆和美国外交[D];复旦大学;2011年
8 黄飞君;全球视野下宗教单元的宗教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赵冰;宗教的虚拟化传播与国家安全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高鹏;朝鲜半岛分裂的进程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娜;女性主义国家安全观评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潘虹;专法管理涉外海洋调查,切实维护中国海洋安全[D];暨南大学;2010年
3 张宗禧;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国家安全观探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雷鸣;论宗教信仰与国家安全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0年
5 刘莎;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合作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志鹏;伊拉克战争后中东军火贸易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薛蕾;东亚安全共同体构建的可能性与路径探析[D];河南大学;2011年
8 宋红红;海上非传统安全威胁与国际合作:理论、行为及机制[D];河南大学;2011年
9 周亚男;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理念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变革[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有维;网络空间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小滨裕久 ,司韦;亚洲经济危机和日本的支援[J];南洋资料译丛;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祥青;参与多边安全合作:既是挑战,也是机遇[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10期
2 石婧;中国与中亚的安全合作[J];新疆社科论坛;2002年06期
3 喻常森;“第二轨道”外交与亚太地区安全合作[J];东南亚研究;2003年05期
4 吴金平;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建设与美国因素[J];东南亚研究;2004年04期
5 许涛;;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安全合作进程与前景分析[J];国际观察;2006年02期
6 蒋建华;王双;司南;;安全合作与区域发展:上海合作组织两大目标的展望及对中国西部安全的影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冯艳玲;;中俄战略安全合作的机遇和挑战[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雷勇;;东亚地区安全合作:层次、结构与机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王有为;;东南亚安全合作构想[J];东南亚纵横;2010年05期
10 张威威;;论中日韩安全合作[J];和平与发展;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袁芳;;美印安全合作框架与中美印非均势外交平衡的重构[A];湖南省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共运史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志刚;国家间的安全合作与当代中国的安全追求[D];暨南大学;2005年
2 惠耕田;制度化安全合作:沟通行动的视角[D];外交学院;2007年
3 肖f^;权力、制度与文化[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方颖;冷战后地区多边安全合作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井小磊;互信建设:推进外空安全合作的关键[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徐曼;东亚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研究[D];外交学院;2006年
4 息瑶;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安全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Lepessova Aliya;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安全合作法律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6 姚建安;冷战后中俄两国安全合作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王璐璐;中亚地区安全合作:进程、制约及战略选择[D];山东大学;2009年
8 张志刚;安全合作的理想模式[D];暨南大学;2002年
9 詹鹏;中美安全合作进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赵小硕;中国与东盟安全合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854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885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