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论集体安全机制视野下联合国与北约之间的兼容

发布时间:2018-05-15 15:15

  本文选题:北约 + 联合国 ; 参考:《当代法学》2017年05期


【摘要】:冷战结束之后,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困境越来越突出。在安理会的决策方面,大国一致原则导致的选择性制裁和反应迟钝问题日益凸显。在军事行动的执行方面,安理会缺乏及时和有效的管控手段。与此同时,战略转型后的北约以"危机应对"为路径,开始谋求成为全球性集体安全机制。在"自愿合作"取代"整体对外",成为军事干涉的决策基础之后,北约的军事干涉机制更加高效,但也更加危险。科索沃战争与利比亚战争都说明:联合国与北约两种集体安全机制的兼容存在相当大的困难,但并非不可能。实现兼容的两个前提是北约的军事干涉能够获得安理会的事先授权,并且安理会能够对北约的军事行动实施及时和有效的管控。当两者无法兼容时,考虑到北约集体安全机制的封闭性、进攻性和危险性,我们只有坚持安理会的权威才能真正保障世界和平。国际社会不应对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失去信心。一方面,即使美国及其北约盟国也无法彻底放弃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另一方面,在推动联合国改革的基础上,通过遵守和完善《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集体自卫权与区域办法,两种集体安全机制仍然可以实现兼容。
[Abstract]:After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the plight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llective security mechanism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In terms of Security Council decision-making, selective sanctions and slowness of response due to the principle of consensus among big power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Security Council lacks timely and effective means of control ov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military operations. At the same time, after the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NATO began to seek to become a global collective security mechanism with crisis response as its path. After "voluntary cooperation" replaced "overall external" as the basis for military intervention, NATO's military intervention mechanism is more efficient, but also more dangerous. Both the war in Kosovo and the war in Libya show that the compatibility of the two collective security mechanisms between the United Nations and NATO is difficult, but not impossible. The two prerequisites for compatibility are that NATO's military intervention can be authorized by the Security Council in advance and that the Security Council can exercise timely and effective control over NATO's military operations. When the two cannot be compatible, given the closed, offensive and dangerous nature of NATO's collective security mechanism, we can truly safeguard world peace only by upholding the authority of the Security Council.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should not lose confidence in the collective security mechanism of the United Nations. On the one hand, ev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NATO allies cannot completely abandon the collective security mechanism of the United Nations; on the other hand, on the basis of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the United Nations, By adhering to and perfecting the right to collective self-defence as stipulated in the 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 and regional approaches, the two collective security mechanisms can still be compatible.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
【基金】: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乌克兰危机背景下当代民族自决权的流变与中国的外交立场研究”(2014BFX006) 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国际法学”(J5110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8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磊;集体安全的困境与中国的对策[J];领导文萃;2002年03期

2 王睿;从联合国看集体安全理论与实践的七大矛盾[J];国际论坛;2004年06期

3 徐向阳;;简析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集体安全[J];经营管理者;2009年24期

4 郑先武;;非洲集体安全机制的创新与困境[J];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5 炎;;苏联关于保障欧洲集体安全的新建议[J];世界知识;1954年15期

6 V·K.索巴金;冯谢;;集体安全的法律面面观[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87年04期

7 牟文富,郑耀武;作为集体安全构想的联合国复活了?[J];国际观察;1997年01期

8 尹桂云;均势安全·集体安全·合作安全——对亚太地区安全的模式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9 门洪华;集体安全辨析[J];欧洲;2001年05期

10 饶银华;从均势安全、集体安全到合作安全[J];襄樊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东晓;;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与中国安全环境[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宋宗利邋穆黎明;尤先科说应尽快加入“集体安全机制”,啥意思?[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2 沈丁立 复旦大学教授 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塑造亚洲共同意识与亚洲集体安全[N];联合时报;2014年

3 邱震海;韩美推动设立东北亚集体安全机制[N];世界报;2007年

4 记者 裴广江;非盟 酝酿建立领海集体安全战略[N];人民日报;2011年

5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孙勇军;中亚强化集体安全[N];人民日报;2001年

6 本报驻哈萨克斯坦记者 孙勇军;共同营造集体安全[N];人民日报;2000年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胡锦涛;维护安理会权威 加强集体安全机制[N];人民日报;2005年

8 何洪泽 邹德浩;联合国寻求改革新路[N];人民日报;2003年

9 本报专稿 林寒;俄催生中亚“小华约”[N];世界报;2008年

10 迟德强;对人类安全的威胁来自何处[N];人民法院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蕊;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缺陷和完善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2 王艺博;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永义;论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困境与重构[D];湘潭大学;2006年

4 王倩;论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缺陷及完善[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5 王潇;论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6 张青鹏;集体安全法与联合国集体安全制度的完善[D];暨南大学;2006年

7 赵军;阿盟集体安全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姚琪;西非地区集体安全机制在利比里亚内战中的实践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9 汝涛;海湾委员会集体安全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张学敏;冷战后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928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8928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5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