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缘政治态势与中国对外政策走向的多维探索——“地缘政治态势变化与中国对外政策走向”研讨会综述
本文选题:地缘政治 + 地缘经济 ; 参考:《东南亚研究》2014年03期
【摘要】:2014年1月11-12日,地缘政治态势变化与中国对外政策走向研讨会在暨南大学珠海校区举行。会议围绕地缘政治理论及相关问题、区域地缘政治、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和大国特别是美国与亚太关系等地缘政治问题进行了多维性和创新性的探索和交流,成果丰硕。本文现将参会专家的观点整理概括出来,祈望为地缘战略研究做些有益贡献。
[Abstract]:On January 11-12, 2014, the Symposium on geopolitical changes and China's Foreign Policy orientation was held at the Zhuhai campus of Jinan University. The meeting carried on multi-dimensional and innovative exploration and exchange around geopolitical theory and related issues, regional geopolitics, China's peripheral geopolitics and major powers' relations, especiall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sia-Pacific region, with fruitful result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views of the participating experts and hopes to make some useful contributions to the geostrategic research.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分类号】:D8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勤华;;中亚地缘政治的历史演变[J];亚非纵横;2005年03期
2 郭学堂;;中欧亚能源与地缘政治博弈[J];学习月刊;2006年01期
3 肖f^;;地缘政治视角下的中日关系分析[J];理论探索;2008年06期
4 曹英伟;;俄罗斯地缘政治重建中的能源因素[J];西伯利亚研究;2009年02期
5 张志新;从地缘政治因素看北约新战略[J];现代国际关系;1999年10期
6 吕劲军;从地缘政治看普京的东西方平衡外交[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7 胡文涛;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中法、德、英的分歧——以地缘政治为视角[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8 张玉国;美俄地缘政治态势的变迁[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中国的新革命[J];南风窗;2005年14期
10 孔令杰;王杜军;;中国陆疆安全形势分析及其对策[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淑云;;地缘政治与中亚五国民族问题[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2 多文志;;中亚民族关系与地缘政治[A];2004年度全国世界民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3 何奇松;;国际太空活动的地缘政治[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4 余建华;张屹峰;;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周边地缘结构探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5 赵干城;;中印关系:共同崛起与和平共处[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6 余建华;;构建和谐世界的关键一环:中国与亚洲区域合作[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7 陈阳;;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和平崛起[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8 余泳;;试论中东问题研究的核心概念——从中东热点问题到中国中东外交[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9 赵干城;;中国对印度战略的基本理念与政策选择[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10 黄凌翅;;美、俄眼中的阿布哈兹危机[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 陆忠伟;地缘政治重新洗牌[N];人民日报;2001年
2 ;《东盟宪章》深度整合东亚地缘政治[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3 本报记者 王月金;乌克兰大选开启新时代[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4 李瑞琴 李彩艳;俄乌“斗气”的另类解读[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5 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 研究主任 郑永年;亚洲新格局:多元化和开放性[N];解放日报;2007年
6 ;中国的崛起与亚洲地缘政治新格局[N];解放日报;2007年
7 杜新宇邋梅秀伟;从印俄军事合作看印度地缘政治[N];科技日报;2007年
8 罗小兰;北极融化现资源 成地缘政治焦点[N];世界报;2007年
9 范洛克;感受中国新棋局[N];人民日报;2005年
10 邱伟;一条管道改变地缘政治[N];学习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铭;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1年
2 徐立恒;区域地缘政治的结构主义解析[D];吉林大学;2012年
3 蔡建;大韩帝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1897—1910[D];复旦大学;2004年
4 曾路;广东区位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分析[D];暨南大学;2006年
5 张克成;基于方法论视角的中国东北亚地缘政治安全解析[D];吉林大学;2012年
6 卢兵彦;中国和平崛起:概念、历史、环境、路径[D];暨南大学;2009年
7 戴慧;地缘政治视角下上海合作组织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陈柯旭;美国中亚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曾万涛;长株潭联市制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聂宏毅;中国与陆地邻国领土争端问题研究(1949-2007)[D];清华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灵;地缘政治与俄罗斯外交[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利军;试论邓小平地缘政治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冯晖;阿富汗战争对中国西北地缘政治环境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5年
4 李承律;韩半岛的地缘政治特点与中国在韩半岛统一过程中的作用[D];延边大学;2003年
5 金红梅;朝鲜半岛统一问题与中国的外交政策[D];延边大学;2005年
6 陈东山;论中国地缘政治环境中的印度因素[D];暨南大学;2002年
7 张霞;中亚地区安全中的中国因素[D];新疆大学;2005年
8 蔡宏娟;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与俄罗斯外交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叶刚;论近年来美俄两国矛盾的演变及其深层根源[D];新疆大学;2008年
10 王春惠;当代东北亚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特征探析[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930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893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