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主题”与“时代本质”——全面认识当今时代的两个基本问题
本文选题:时代主题 + 时代本质 ; 参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年06期
【摘要】:邓小平关于当今时代的科学论断,是包括"时代的主题"与"时代的本质"两个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在内的完整体系,"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时代的本质"是"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今天之所以要重提这个问题,是因为:一方面,有人将和平与发展当作"时代"的定义来表述,强调当今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给人以"大的历史时代"似乎已改变的错觉;另一方面,又有人不顾当今时代的主题已不是"战争与革命"的现实,继续简单地从"两个阶级"、"两种制度"的角度去突出强调和定义当今时代,甚至提出当今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前途、两条道路、两种命运、两大力量生死博弈的时代",似乎整个世界仍处在昔日的"两大阵营"对垒斗争的年代。这两种极端化的倾向和论断,都是违背邓小平关于时代问题的科学论断的。
[Abstract]:Deng Xiaoping's scientific thesis about the present age includes two basic questions: the theme of the times and the essence of the times. "the theme of the times" is "peace and development", "the essence of the times" is "the transition from capitalism to socialism". The reason why we have to raise this question again today is that on the one hand, some people regard peace and development as the definition of "time" and emphasize that today is the "era of peace and development", giving people the illusion that the "great historical era" seems to have changed; On the other hand,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theme of the present era is no longer "war and revolution", some people continue to highlight and define the present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wo classes" and "two systems". It is even pointed out that the present is an era of "two prospects, two paths, two fates, two great powers of life and death", and it seems that the whole world is still in the era of the old struggle between the "two great camps" and the "two great camps". Both of these extremes are contrary to Deng Xiaoping's scientific argument about the times.
【作者单位】: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
【分类号】:D8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德铮;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现今特征与未来走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年02期
2 吴白乙;;关于和平与发展的几点思考[J];世界知识;2000年18期
3 戴德铮;;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现今特征与未来走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年02期
4 王]N生;;浪漫主义理想和善良愿望[J];世界知识;2000年16期
5 江泽民;;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J];对外大传播;2001年12期
6 庞中英;;超越“和平与发展”[J];世界知识;2001年02期
7 葛瑞明;《和平与发展》杂志顾问、编委座谈会在京召开[J];和平与发展;2002年01期
8 ;我们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J];党建与人才;2002年12期
9 江泽民;共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J];学习导报;2002年01期
10 李淑珍;正确认识和把握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问题的论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夏立平;;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与中国和平崛起[A];上海市社联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4年
2 李淑珍;;近20年时代主题论争述评[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肖锋鸣;;共建和谐世界 必须从心开始[A];努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领导能力研讨会暨2006年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恩学;冀瑞敏;姚红;;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档案安全问题的思考[A];信息社会档案学理论与实践[C];2006年
5 卢风;;发展的悖谬[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6 刘中民;;中国热点外交研究刍议[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7 王登龙;侯万福;;论江泽民对外开放思想[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凌飞;正确认识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N];解放军报;2000年
2 记者 马永锋;为促进东北亚和平与发展多作贡献[N];大连日报;2011年
3 记者 席来旺 吴云;联合国中国支持让体育促进和平与发展[N];人民日报;2011年
4 ;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定不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N];人民日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张全;中俄共同的梦:和平与发展[N];解放日报;2013年
6 国纪平;坚定不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N];人民日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谢亚宏 林雪丹 苑基荣 王天乐 许立群 吴刚 丁大伟 黄文帝 吕鹏飞 陈丽丹 刘睿 吴成良;给世界和平与发展以希望[N];人民日报;2014年
8 ;透过冷战重重迷雾 指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N];东方早报;2007年
9 黄怀;两岸侨联今日在厦共论和平与发展[N];厦门日报;2007年
10 记者 陈劲松;我国首次举办多国空军领导人参加的“和平与发展国际论坛”[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武香利;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与社会主义本质[D];河南大学;2006年
2 周勤;论周恩来的和平与发展思想[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毅;世纪之初时代发展新特点初探[D];山西大学;2004年
4 张薇;新时期中国的睦邻外交政策[D];吉林大学;2008年
5 刘新宇;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战略思想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6 Paul Victor Chukwudi;[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7 张明菊;中国外交的和平理念:和平共处、和平与发展、和平崛起[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徐志强;关于战争哲学思考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许秀梅;论美国新干涉主义及其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052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905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