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韩对交叉承认构想的立场及其演变
本文选题:交叉承认 + 朝鲜半岛 ; 参考:《史学集刊》2014年02期
【摘要】:朝韩交叉承认构想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在美国对苏竞争处于劣势情况下提出的稳定朝鲜半岛局势的策略。在80年代中期之前,韩国由于处境极为不利,积极支持这一构想,以图取得国际社会对其合法性的认可;彼时的朝鲜却坚决反对交叉承认,认为它是企图永久分裂朝鲜半岛的帝国主义阴谋。然而,8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朝韩对待交叉承认的立场也随之戏剧性地发生了逆转。交叉承认作为历史的遗产对当今半岛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全面考察这一构想对今天朝鲜半岛问题的解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Abstract]:The concept of cross recognition between the two Koreas began in the 1970s as a strategy to stabilize the situation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at a competitive disadvantage for the United States against the Soviet Union. Before the mid-1980s, because of its extremely disadvantaged situation, South Korea actively supported this idea in an attempt to gain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of its legitimacy; at that time, North Korea was firmly opposed to cross-recognition. It was seen as an imperialist plot to permanently split the Korean peninsula. Since the mid-1980s, however,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and the DPRK and South Korea's position on cross-recognition has been dramatically reversed. Cross-recognition, as a legacy of history, has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n the peninsula, and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this concept still has som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settlement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problem today.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韩国学院;
【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后冷战时代韩国的多边安全构想研究”的部分成果 山东大学(威海)韩国研究院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基金资助
【分类号】:D83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宏桂;;韩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经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4期
2 权赫秀;;最近三十年国内学界有关朝鲜半岛近现代史研究综述[J];朝鲜·韩国历史研究;2009年00期
3 朱芹;;周边大国在交叉承认韩朝问题上的博弈[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方秀玉;李华;;当代韩日关系刍论[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李爽;;试析驻朝鲜苏联军事管制机构(1945—1948)[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方秀玉;;反思金大中政府的对朝政策[J];东北亚论坛;2009年05期
7 张振华;;大企业主阶级与韩国民主化[J];当代韩国;2008年01期
8 庞彦;;中国学者对冷战后韩国对朝鲜政策的研究现状[J];国际资料信息;2012年06期
9 王霞;;韩国“身土不二”再诠释——从韩民族性格角度分析[J];当代韩国;2013年01期
10 孙俊华;;浅析韩国参加越南战争的动因及其影响[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沈万根;;当代韩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评价[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2 梁荣华;;美军政时期(1945—1948)美国对韩国的教育援助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3 权赫秀;;最近三十年国内学界有关朝鲜半岛近现代史研究综述[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4 朱芹;;周边大国在交叉承认韩朝问题上的博弈[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一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9年
5 朱晓红;张倩;;民众神学在韩国[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五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银萍;民族主义与韩国反美主义[D];南开大学;2010年
2 高鹏;朝鲜半岛分裂的进程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申东镇;韩国外向型经济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4 陈波;李承晚政权与美韩同盟[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郑继永;韩国政党体系变迁动因与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何彤梅;中韩政治外交关系研究(1945-2007)[D];延边大学;2008年
7 燕玉叶;购买“和平”:冷战后美国对朝鲜的经济援助[D];复旦大学;2008年
8 陈宗权;中美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互动之研究(1950年至今)[D];复旦大学;2008年
9 高奇琦;美韩核关系(1956年-2006年):对同盟矛盾性的个案考察[D];复旦大学;2008年
10 王秋彬;后冷战时代全球反美主义浪潮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进;战后初期驻韩美军的历史考察(1945—1953)[D];西南大学;2011年
2 蔡建红;周边大国与金大中“阳光政策”[D];暨南大学;2011年
3 唐高略;小国安全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黄金国;我国村镇建设管理的探索与实践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金敬珍;金大中政府的对朝鲜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秦朝森;韩国文化产业创意支持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李承奉;朝鲜半岛和平统一与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张海波;现代韩国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育课程目标及内容的演进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9 马云鹏;李明博政府对朝政策转变的原因及其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邱丹;中韩教师培训政策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生;;李明博执政以来的朝韩关系剖析及前景预测[J];当代世界;2009年10期
2 高浩荣;张滨阳;;“寒潮”降临朝鲜半岛[J];新闻天地;2009年03期
3 路宝春,邱亚威;朝鲜半岛局势的新变化对东北亚格局的影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4 张琏瑰;;朝鲜半岛局势要失控?[J];世界知识;2008年08期
5 徐文吉;;李明博政府启航后的朝韩关系及半岛局势[J];当代世界;2008年05期
6 谢文;美国布署NMD、TMD失一借口[J];两岸关系;2000年07期
7 涂象钧;朝鲜半岛局势与大国关系[J];国际展望;1996年02期
8 沈晓丹;;面对半岛局势 再谈“阳光政策”[J];北方经贸;2011年06期
9 翁爱忠;;朝韩关系为何遭遇“倒春寒”[J];党员干部之友;2008年05期
10 高海宽;;朝鲜半岛再度波澜起伏[J];世界知识;2008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英;;李明博政府执政后的韩朝关系[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2 张艳茹;;2009年10—12月份中日关系大事记[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1期(总第98期)[C];2010年
3 张艳茹;;2011年1—3月份中日关系大事记[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蔡佩邋魏庆玲;朝鲜半岛局势晴转多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2 记者 于青;日本—韩国外长会谈讨论朝鲜半岛局势[N];人民日报;2011年
3 记者 明金维 李忠发;“天安号”事件,中方将客观公正判断决定立场[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中俄外长关于朝鲜半岛局势的联合新闻公报[N];人民日报;2003年
5 记者 裴广江;中方呼吁有关各方不要再采取使朝鲜半岛局势恶化的任何行动[N];人民日报;2006年
6 周之然;朝方认为朝鲜半岛局势依然紧张[N];人民日报;2007年
7 张锦芳;日高官对朝动武言论,韩国朝野纷纷谴责[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8 ;朝韩第500次正式接触构建半岛和平体制[N];东方早报;2005年
9 记者 刘刚;系列外长会议突显东盟开放性[N];人民日报;2010年
10 本报综合报道;中国呼吁各方克制莫使朝鲜半岛局势恶化[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苏俊燮;冷战以来朝鲜半岛局势的演变与驻韩美军的未来[D];复旦大学;2004年
2 吕平;奥巴马政府东北亚安全战略[D];吉林大学;2013年
3 祖彦;21世纪初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高弟;朝核问题与中美关系[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朴连玉;朝鲜半岛局势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D];延边大学;2003年
2 路宝春;朝鲜半岛局势的前景预测及中国的对策[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3 张立夫;朝鲜民族主义与朝鲜半岛的统一[D];山东大学;2013年
4 梁栋;冷战后的日美同盟与朝鲜半岛局势[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5 傅颖莹;试论朝鲜半岛统一的障碍性因素[D];青岛大学;2008年
6 刘淼;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与中国的安全战略选择[D];青岛大学;2008年
7 付红新;我国营造良好周边安全环境中的朝鲜半岛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郭文杰;朝鲜半岛的统一前景和存在问题[D];山东大学;2007年
9 李宏香;朝韩经济合作在朝鲜半岛统一中的作用[D];青岛大学;2008年
10 李弘国;美国的全球战略与朝鲜半岛政策[D];延边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054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905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