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中日丝绸业的逆转与东海丝路的兴衰

发布时间:2018-05-19 14:13

  本文选题:丝绸 + 东海丝路 ; 参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摘要】:中日丝绸交流长达两千余年,一直是东海丝路上的主角。日本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中国先进的蚕丝和丝织技术,为本国丝绸业的迅速发展乃至后来居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从15世纪起,日本利用明朝海禁导致国内市场扩大而放手发展丝织业,又因进口生丝造成白银大量外流而努力发展蚕丝业,从而建立起"养蚕——缫丝——丝织"完整的丝绸生产体系,彻底摆脱了对中国丝织品和生丝原料的依赖,最终使东海丝路因丝绸贸易日渐萧条而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保持科技优势以掌握国际贸易主导权、通过双向交流以确保国际贸易航路长盛不衰,应是我们在重建海上丝绸之路时予以汲取的宝贵历史经验。
[Abstract]:China-Japan silk exchange for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has been the main role in the East China Sea Silk Road. Japan's continuous learning of China's advanced silk and silk weaving technology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ts silk industry. In particular, from the 15th century, Japan took advantage of the Ming Dynasty sea ban to expand the domestic market and let go of the silk industry, and made great efforts to develop the silk industry because the import of raw silk caused a large outflow of silver. Thus, a complete silk production system of "sericulture-reeling-silk weaving"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reliance on Chinese silk and raw silk raw materials was completely removed. Finally, the East China Sea Silk Road inevitably declined because of the declining silk trade. Maintaining the advanta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master the leading power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nsuring the prosperit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navigation through two-way communication should be our valuable historical experience in rebuilding the maritime Silk Road.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D829.3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范金民;;16至19世纪前期中日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以生丝、丝绸贸易为中心[J];安徽史学;2012年01期

2 钱江;;十六—十八世纪国际间白银流动及其输入中国之考察[J];南洋问题研究;1988年02期

3 方安发;元代中日贸易简论[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年01期

4 蒋猷龙;;中日蚕丝业科技和文化的交流[J];农业考古;1983年02期

5 李德霞;;日本德川幕府与明朝的贸易关系论析[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德霞;;日本朱印船在东南亚的贸易[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0年04期

2 王光尧;;对中国古代输出瓷器的一些认识[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1年03期

3 张中一;从考古学角度看中日文化交流[J];贵州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4 郭薇;费江;;后配额时代我国茧丝绸业国际竞争营销策略分析[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5 郭立珍;鸦片战争前中国同东南亚国家的贸易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迁[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07期

6 罗正均,万庆;鸦片战争前白银外流现象述评[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陈昆;汪祖杰;;国际竞争力、海上贸易与套汇:明朝中后期白银流入的考察[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06期

8 顾希佳;吴越蚕丝文化向日本的流播及其比较[J];农业考古;2002年03期

9 郭薇;;苏南老蚕区丝绸产业链转型升级策略[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10 邱永志;;明代货币结构的转变及其原因——以白银的货币性质为分析视角[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韩辉;;桑树栽培技术的传出与中外交流[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秀丽;元代东南地区商业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2 蒋国宏;江浙地区的蚕种改良研究(1898-1937)[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军;明清时期海上商品贸易研究(1368-1840)[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4 薛明;清代中前期的中日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谢舟;近代中国货币法制变迁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6 马良;明清时期白银货币泛化研究(16-19世纪中叶)[D];辽宁大学;2013年

7 刘强;海商帝国:郑氏集团的官商关系及其起源,1625-1683[D];南开大学;2012年

8 王来特;近世中日贸易中的政治问题[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9 朱琳;乾嘉道时期淮河流域粮价研究(1736-1850)[D];南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一敏;9世纪中日文化交流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2 王刘波;明代隆庆开放后的旅菲华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朱宏斌;战国秦汉时期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4 陈杰;明州与8-10世纪中日交流[D];浙江大学;2007年

5 沈自强;元代海外贸易体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倩;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远东贸易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7 史景峰;秦汉航海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罗春林;晚明货币白银化批判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9 邸宏霆;晚清中日商约与双边经贸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10 董琴;明代国家货币体系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德金;蒋忠义;关甲X;;朝鲜新安海底沉船中的中国瓷器[J];考古学报;1979年02期

2 王翔;论中国丝绸的外传[J];苏州大学学报;1991年02期

3 陈小冲;十七世纪上半叶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扩张[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02期

4 聂德宁;试论明代中日官方贸易向民间贸易的演变[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02期

5 范金民;明清时期中国对日丝绸贸易[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01期

6 李金明;清初中日长崎贸易[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丝绸业走出困境再求发展几个问题的通知[J];四川政报;1996年35期

2 张世平;朱少春;;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我省丝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出路[J];安徽省委党校学报;1990年02期

3 徐雪松;丝绸业应加快实施整体战略[J];唯实;1996年05期

4 贤军;日照丝绸满目辉——日照丝绸业发展巡礼[J];发展论坛;1999年05期

5 张新宇;中国丝绸业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及前景[J];南亚研究季刊;1999年03期

6 张新宇;印度丝绸业发展及现状评估[J];南亚研究季刊;2000年01期

7 黄建谟;可借鉴的印度丝绸业[J];w挛胖芸,

本文编号:19104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9104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8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