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比较地区主义:理论进展与挑战

发布时间:2018-05-21 02:09

  本文选题:地区主义 + 比较地区主义 ; 参考:《国际论坛》2017年06期


【摘要】:比较地区主义是地区主义研究的新进展,其目的在于通过对比分析复杂地区制度现实,建立理论模型,解释地区制度设计和效果异同,以克服地区主义研究中的欧洲中心论。在具体措施上,比较地区主义一方面梳理主流地区主义理论及其不足,另一方面以新制度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为基础,建立综合、折中的理论体系。比较地区主义取得了较大成果,也存在诸多困难,它需要解决方法论问题、改善研究假定和拓展研究领域、避免理论解释力与简约性间的矛盾。更为根本的问题是,比较地区主义需要更新思维模式。当前,中国提出"命运共同体"思想、"一带一路"倡议,将推动比较地区主义实质性的进展。
[Abstract]:Comparative regionalism is a new development in the research of regionalism, which aims to overcome the European centralism in the study of regionalism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reality of complex regional institutions, establishing theoretical models and explain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regional institutional design and effects. On the one hand, comparative regionalism combs the mainstream regionalism theory and its shortcomings, on the other hand, based on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t establishes a comprehensive and eclectic theoretical system. Comparative regionalism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and has many difficulties. It needs to solve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improve research assumptions and expand research fields, and avoi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and brevity. The more fundamental problem is that the comparison of regionalism needs to renew the mode of thinking. At present, China's idea of "Community of Destiny" and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will promote the substantive progress of comparative regionalism.
【作者单位】: 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西部项目“比较地区主义视角下中亚一体化及‘丝绸之路经济带’作用研究”(项目批准号:17XJAGJW0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8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耿协峰;“新地区主义”研究—不同视角的评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01期

2 耿协峰;亚太新地区主义的未来发展模式[J];国际经济评论;2002年05期

3 肖欢容;新地区主义的特点与成因[J];东南亚研究;2003年01期

4 罗建波;非洲地区主义及其发展探析[J];国际论坛;2004年03期

5 卢光盛;质疑“新地区主义”[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蔡养泉;论东亚旧、新地区主义的形成及其比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裴大刚;;浅析东亚地区主义进程[J];经济视角(中旬);2011年09期

8 麻陆东;;东亚地区主义:源起、动因及未来走向[J];东南亚纵横;2012年05期

9 程晓勇;;地区主义的生成、进化与困境——基于欧洲与东亚的历史经验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10 赫特,索德伯姆,袁正清;地区主义崛起的理论阐释[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顾炜;;中国的地区主义研究(2001—2010)[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2 廖育人;;地区主义战略:中国的现实抉择[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朱宰佑 韩国庆熙大学中国语学课长;东亚地区主义离不开中国的领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 吴心伯;美国—东亚关系的新走向[N];解放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麻陆东;东亚地区主义发展路径:过程中的政府间合作[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曙光;中国地区主义战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周慧来;霸权与地区主义:美国与冷战后东亚地区合作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徐秀军;地区主义与南太平洋地区秩序的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喻珍;冷战后地区主义视角下的海湾地区合作[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6 李春怡;东亚地区规范对比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鲍燕;新旧地区主义比较[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宋晓东;中亚“地区主义”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D];新疆大学;2010年

3 江娟;论东亚新地区主义[D];吉林大学;2007年

4 刘舒天;论东盟规范对东亚地区主义的影响[D];国际关系学院;2016年

5 余梦妮;东北亚新地区主义的现状分析[D];暨南大学;2010年

6 张岩;日本东亚地区主义政策探析[D];山东大学;2007年

7 张晔;冷战后地区主义在东亚的兴起及中国的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海东;冷战后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发展及其前景[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4年

9 王睿婷;东亚地区主义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10 郭忠宁;地区主义发展与地区性体系的构建[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172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9172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2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