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东盟留学生之东盟意识调查分析
本文选题:东盟意识 + 东盟留学生 ; 参考:《暨南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东盟意识是东南亚10国40多年来通过相互合作而形成的一种维护本地区国家共同利益的相互尊重、相互协作的精神。东盟意识的塑造是由东盟各国之间的互动建构而成的,是由东盟各个国家通过交往形成的一种信仰意识结构。东盟一直强调培养东盟人民地区意识的重要性,尤其要从青少年开始。多年来,东盟一直实施各种政策和措施,在教育、文化、社会活动等各方面都投入了大量资源,希望培养和提升青年人的东盟意识。青年人作为东盟未来的栋梁,其是否具有东盟意识将对地区建设和一体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这种意识也将有助于增强东盟的社会发展动力,以更好地解决东盟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2007年新加坡学者和泰国学者在东盟10国大学进行了东盟意识调查,但至今已经过去了5年,东盟青少年的东盟意识是否有所提升,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广州东盟留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从一个侧面来了解东盟留学生的东盟意识现状。笔者参照2007年新加坡和泰国学者的调查问卷,从对东盟的态度、对东盟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东盟地区及国家的定位、一体化的愿景与行动等维度来测量在广州高校留学的东盟国家留学生的东盟意识。问卷数据统计结果显示,东盟留学生具有一定的东盟意识,65.2%的留学生认同自己是东盟人,但是其程度不高,而且不同国籍的留学生对东盟的看法也存在差异。其中,来自中南半岛国家的留学生对东盟的态度也比来自东南亚海岛国家的留学生对东盟的态度更为热情。同时,东盟留学生的东盟意识程度还受到其相互交往程度的影响,越是认识东盟其他成员国朋友的人其东盟意识就越强。另外,主动关注东盟信息的东盟留学生其东盟意识也较强。 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东盟共同体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凝聚青年人为共同体的建设努力。东盟还需缩小成员国的发展差距,让东盟各国人民都能享受到东盟共同体建设所带来的实惠。而对于中国来说,了解东盟青年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将有助于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民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盟的合作。
[Abstract]:ASEAN consciousness is a spirit of mutual respect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10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through mutual cooperation for more than 40 years. The shaping of ASEAN consciousness is constructed by the interaction among ASEAN countries and is a kind of belief consciousness structure formed by each ASEAN country through communication. ASEAN has always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ASEAN people's awareness of the region, especially young people. Over the years, ASEAN has been implementing various 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education, culture, social activitie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investment in a large number of resources, hoping to cultivate and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ASEAN young people. As the future pillars of ASEAN, whether young people have ASEAN consciousness or not will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regional construction and integration process. This awareness will also contribute to strengthening ASEAN's social development momentum to better address ASEAN's various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problems. In 2007, Singapore and Thai scholars conducted ASEAN Awareness surveys at the University of 10 ASEAN countries, However, five years have passed and it is worth further study whether ASEAN youth's awareness of ASEAN has been improved.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depth interview, the author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ASEAN consciousness of ASEAN students from one aspect. The author refers to the questionnaire of Singapore and Thailand scholars in 2007, from the attitude towards ASEAN, the degree of mastery of ASEAN knowledge, the positioning of ASEAN region and countries. The dimensions of integration vision and action are used to measure the ASEAN consciousness of ASEAN students studying in Guangzhou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results of questionnaire data show that 65.2% of ASEAN students agree that they are ASEAN students, but their degree is not high, and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of students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ASEAN. Among them, the attitude of the students from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to ASEAN is more enthusiastic than that of the students from the Southeast Asian Island countries. At the same time, the degree of ASEAN awareness of ASEAN students is also affected by the degree of mutual contact, and the more people who know friends of other ASEAN member countries, the stronger their ASEAN consciousness. In addition, ASEAN students who pay active attention to ASEAN information are also aware of ASEAN. Toda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ASEAN Community is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so it is necessary to unite the young peopl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ASEAN also needs to narrow the development gap among its members so that its people can enjoy the benefits of ASEAN Community building. For China, understanding the thinking mode and behavior of ASEAN youth will help to promote the exchange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eople of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thus further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814.1;G648.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九龙;试论冷战后东盟与美国在亚太安全事务中的新关系[J];东南亚;2000年Z1期
2 钟振明;多边主义合作:冷战后东盟安全战略新取向[J];国际论坛;2000年06期
3 贺圣达,李晨阳;非典型肺炎对东盟的影响[J];学术探索;2003年10期
4 庞中英;“经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东盟重新定位的含义[J];世界知识;2003年22期
5 翟坤;;中国——东盟:“非典”峰会视角下的东亚合作[J];世界知识;2003年11期
6 曹云华;;日本:全方位“南下”[J];世界知识;2003年11期
7 杨迎红;云南与东盟经贸关系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王光厚;东盟“合作安全”问题论析[J];学术探索;2004年07期
9 王士录;东盟各国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东南亚;2004年03期
10 蓝昕;东盟国家金融改革与重组及其启示[J];东南亚;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晓林;;东盟国家留学生学习医古文课程的困难及对策[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黄桂香;潘介春;何新华;;枇杷产业在中国——东盟水果贸易中的地位(摘要)[A];第五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程道品;易丰;;泛珠-东盟背景下的广西高端旅游市场开发探析[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梁振芳;;积极参与广西—东盟农业合作 推进沿边农业产业化发展[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唐农;;加强中国-东盟国际合作,促进传统医药发展[A];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报告集[C];2013年
6 张雪;;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与中美因素[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朱新光;齐峰;;中国与东盟的气候合作机制[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8 王勤;;东盟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及东盟主要成员国间的双边关系[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9 陈道超;李晟;;论中国农机参与东盟自由贸易[A];第三届(2003年度)中国农机论坛文集[C];2003年
10 陆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广西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影响及对策[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庭娅;中国-东盟自贸区:“破浪”还需“防险”[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王婧;中国与东盟再走近一步[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徐庭娅;五大因素影响中国-东盟经贸合作[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4 ;广州中小企业如何到东盟赚钱?[N];证券日报;2003年
5 鹤鹏;东盟旅游业遭遇3大威胁[N];中国旅游报;2001年
6 陈富钢;东盟国家调整促销战略本地区旅游成为重点[N];中国旅游报;2002年
7 邝伟楠;广西迎来二十万东盟游客[N];中国旅游报;2004年
8 仲欣;东盟拟以单一签证吸引中国游客[N];中国旅游报;2004年
9 吕文;中国—东盟旅游研讨会在上海举行[N];中国旅游报;2005年
10 广西记者站 邝伟楠;广西与东盟旅游合作硕果累累[N];中国旅游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玉渊;东盟决策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唐盛尧;中国—东盟农业比较优势与合作战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3 肖斌;一致与冲突:东盟与欧盟经济政治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甘振军;澳大利亚对东盟国家关系研究(1967-200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郑磊;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6 陈奕平;依赖与抗争[D];暨南大学;2006年
7 彭文平;经济安全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D];暨南大学;2010年
8 麻昌港;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进程及影响机制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9 王作成;马来西亚与东盟:外交政策与地区主义[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徐善宝;建构共同利益:中国—东盟关系研究的新视角[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浩;东盟地区主义下的中国—东盟关系及其延展[D];暨南大学;2008年
2 王勇;冷战结束前后日本与东盟国家合作特点之比较[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彦;东盟认同建构和变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4 刘江韵;论东盟对中美的对冲战略(1997~2008)[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5 朱晓莹;冷战后日本对东盟政策的调整及其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黄钺;东盟安全共同体的建设及其制约因素分析[D];云南大学;2010年
7 杨永红;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产业内分工探讨[D];广西大学;2005年
8 樊核力;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的现状与前景[D];延边大学;2006年
9 李镜池;减免东盟关税对中国宏观经济和产业的影响[D];湖南大学;2006年
10 刘志强;越南在东盟中的地位与作用[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290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929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