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乎身份认同:俄欧关系中的免签问题
本文选题:俄欧关系 + 俄欧免签 ; 参考:《俄罗斯研究》2014年05期
【摘要】:免签问题是俄欧对话中的重要议题,从2002年提出至今,已有十年时间。如今,俄欧在这一问题上陷入僵局,竟成了影响双边关系向前发展的一大障碍。免签对于俄欧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的前景如何?借鉴符号学的分析范式,将"免签"视为能指,其所指为"可以自由出入欧洲的资格"。从这一角度切入,可以发现,在关于这一问题的对话过程中,俄欧之间其实形成了一种"欧盟/审核者—俄罗斯/申请人"的关系。欧盟以"承诺"为手段,使俄罗斯不断向其所立的标准靠拢。由于在显性标准之外还有一套俄罗斯永远无法达到的隐性标准,因此,俄罗斯终究不会获得欧盟的免签——俄罗斯成不了欧盟心中的欧洲人。
[Abstract]:The issue of visa-free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Russia-Europe dialogue. It has been 10 years since it was put forward in 2002. Now Russia and Europe are deadlocked on this issue, which is a big obstacle to bilateral relations. What does visa-free mean for Russia and Europe? What is the future of this problem? Based on the semiotics analysis paradigm, "visa-free" is regarded as signifier, which refers to "the qualification of free access to Europe".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we can find that in the course of the dialogue on this issu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ssia and Europe has actually formed a kind of "EU / reviewer-Russia / applicant" relationship. The EU uses "commitment" as a means to bring Russia closer to its standards. Because there is a hidden set of standards that Russia can never meet beyond the explicit criteria, Russia will never get the EU's visa-free-Russia will not be the European of the EU.
【作者单位】: 中国新闻社;
【分类号】:D751.2;D85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石刚;全球非法移民问题综述[J];国际资料信息;2004年05期
2 朱晓中;;入盟后中东欧国家的发展困境[J];国际政治研究;2010年04期
3 朱虹;欧盟移民政策的由来与未来[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祥林;;禹羌文化·族群意识·遗产资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2 洪九来;;在场与追忆——《东方杂志》建构“辛亥革命”话语的历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3 刘伟;张佩佩;;南京国民政府国庆纪念中的辛亥记忆[J];安徽史学;2011年03期
4 华智亚;;族谱、民俗生活与村民的记忆——对安徽T村的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曾纳;;囚禁的枷锁还是放飞的自由——论托妮·莫里森《天堂》中的记忆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6 叶展;;从集体记忆的角度解读《六月庆典》中的父子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7 陈华;潘浪;;当代古巴华侨的家国观与文化观——基于黄宝世书信的解读[J];八桂侨刊;2011年03期
8 李金发;;浅议彝族宗教文献《指路经》的文化内涵[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潘海波;;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以西宁市城北区廿里铺镇莫家泉湾村为例[J];才智;2011年12期
10 刘良;;建国记忆与政党认同:关系及其限度[J];长白学刊;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珂;吴斐琼;;现代虚拟港与集体记忆强化:遗产保护规划的另类尝试[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敏;;村落仪式的传承与嬗变——可邑村阿细跳月的传播现象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张桃洲;;存在的几副面孔——从《入梅丛书》看1990年代以来中国诗歌的语言与现实[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罗正副;;民族文化的实践记忆——以一个布依族村寨的“送云”仪式为例[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5 田兴国;;水浒忠┕壅逡閇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6 黄启峰;;地景 记忆 权力——郭松h∷档奶ū笔樾囱芯縖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孟君;;集体记忆的多副面孔——论“文革”的电影城市空间形态[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陈宇;卢斌;裴凡伟;;保护连续的城市记忆条码——以天津市小白楼五号地规划设计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曹珊;段进宇;侯硕;邢晓娟;;城市记忆度评测——以北京中轴线研究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市文化)[C];2012年
10 窦鹏;;“陕甘宁边区红色记忆数据库”建设方略[A];西北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创新与发展[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娟;知青集体记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马京;云南兴蒙蒙古族婚姻家庭的变迁[D];云南大学;2010年
3 陶宇;单位制变迁背景下的集体记忆与身份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4 吕韶钧;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5 郭秋梅;全球治理视角下的国际迁移组织(IOM)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杨子;家园的踪迹:全球化上海的剧场与艺术空间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谢冰雪;扩大的家族——洮河流域藏族传统民间组织沙尼调查[D];兰州大学;2011年
8 刘丽丽;李自成传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程森;明清民国时期直豫晋鲁交界地区地域互动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崔鸿飞;从民间艺术到文化遗产[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鹏;太湖新城南泉古镇竞合模式下的再生策略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2 朱沛升;“文革”——沉重的集体记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吉方;原真性视角下的周新古镇保护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4 王柳润;观看羌历年[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5 胡光伟;流散:找寻适意的家居[D];西北大学;2011年
6 杨阳;《仁慈》中人物自卑心理解读[D];河南大学;2011年
7 张灵;社会身份:关于社会记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申琳;论20世纪西方油画中爱情题材的表现[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谢文兴;城市更新中的历史街区[D];南京大学;2011年
10 袁洁;革命·消费·认同——当代中国红色文化的政治学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吴前进;跨国主义:全球化时代移民问题研究的新视野[J];国际观察;2004年03期
2 刘慧,肖宪;公民身份与欧洲集体认同[J];国际观察;2004年04期
3 黄润龙;中国的非法移民问题[J];人口与经济;2001年01期
4 孙恪勤;欧盟国家安全的新隐忧——移民问题[J];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雨磊;;工人还是农民——消费对于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分析[J];南方人口;2012年04期
2 李贺;;失地农民社会支持网络破裂对其身份认同的影响[J];消费导刊;2009年14期
3 秦方;;清末民初女学师生的游移经验——以天津为中心的考察[J];史林;2014年01期
4 汪小红;朱力;;失地农民身份认同及其分异——基于生命历程范式的解释[J];中州学刊;2014年04期
5 黄志强;罗林;;城中村农民工身份认同探析[J];学理论;2009年09期
6 熊红萍;;福柯理论视域之下的种族越界叙事[J];法国研究;2012年01期
7 梁敏;;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670份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J];保定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8 黄亚楠;;悲观主义的花——二战中的法国流亡知识分子[J];学理论;2012年23期
9 李春丽;令小雄;;阿Q精神对“\L丝”青年的社会引力[J];当代青年研究;2014年01期
10 郑恩;龚瑶;;新媒体使用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蓝若宇;;我们都是“恶搞者”:从文化的身份认同看恶搞[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雷鹏;陈旭;刘妍洁;彭丽娟;;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及其调节作用分析[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吴新慧;;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状态分析——以杭州市为例[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罗爱葱;当前我国都市中产阶层休闲特征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思蓉;结婚高消费的社会学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玉;宁夏银川市高台寺社区调查研究[D];宁夏大学;2014年
4 张啸天;解析李天一事件的网络媒体奇观化呈现[D];河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313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931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