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试论全球治理对我国战略机遇期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5-25 04:17

  本文选题:战略机遇期 + 全球治理 ; 参考:《国际展望》2017年06期


【摘要】:全球治理是我国新时期战略机遇期面临的新形势,是战略机遇期内涵与条件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治理紧迫性增强,制度创新需求增大,更加呈现多主体共治特点。这一方面对战略机遇期的内涵产生了影响:战略机遇与战略挑战的界限逐渐模糊;战略机遇期的阶段性和交替性逐渐淡化。另一方面,也对战略机遇期的条件变化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战略机遇期的实力条件从依靠单一国家相对实力增长向依靠多国特别是新兴国家综合国力的共同增长转换;战略机遇期的主观条件从消极的国际主义外交路线向积极的国际主义外交路线转变;战略机遇期的体系条件从传统上的两极体系或多个两极化体系向多极体系甚至无极体系转变。我们应当更新战略机遇期观念,树立更加辩证而不是单向度、更加主动而不是被动的的战略机遇期观。同时,还应当采取恰当的全球治理战略。争取延长区域和全球战略机遇期。
[Abstract]:Global governance is the new situation that our country faces in the strategic opportunity period in the new period. It i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factor of the connotation and condition change of the strategic opportunity period.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the urgency of global governance has increased and the demand for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has increased. On the one h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trategic opportunity period is affected: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strategic opportunity and the strategic challenge is gradually blurred, and the phase and alternation of the strategic opportunity period are gradually desalinated.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has a direct or indirect influence on the change of the conditions of the strategic opportunity period: the strength condition of the strategic opportunity period changes from relying on the relative strength growth of a single country to a common growth that depends on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of many countries, especially the emerging countries; The subjective conditions of the strategic opportunity period change from the passive internationalist diplomatic line to the positive internationalist diplomatic line; The system conditions of the strategic opportunity period change from the traditional bipolar system or multi-polarization system to the multipolar system or even the non-polar system. We should renew the concept of strategic opportunity period and establish a more dialectical rather than unidirectional and more active rather than passive view of strategic opportunity period. At the same time, appropriate global governance strategies should be adopted. Strive to extend the period of regional and global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作者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基金】:2017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三大系列”课题之“中国共产党的全球秩序与全球治理观念变迁”(KY01C022201602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8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关于“全球治理”理念[J];当代世界;2002年10期

2 托尼·麦克格鲁,陈家刚;走向真正的全球治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01期

3 王乐夫,刘亚平;国际公共管理的新趋势:全球治理[J];学术研究;2003年03期

4 蔡拓;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与实践[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5 吕晓莉;“全球治理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纪要[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7期

6 王小民;全球问题与全球治理[J];东南亚研究;2004年04期

7 孙辉,禹昱;国际政府组织与全球治理[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任剑涛;;在一致与歧见之间——全球治理的价值共识问题[J];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2004年00期

9 易文彬;全球治理模式述评[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04期

10 庞中英;;关于中国的全球治理研究[J];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天祥;;地区间主义参与全球治理:霸权如何起作用[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2 赵隆;;全球治理的理念认知与模式更新[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3 王明国;;全球治理机制复杂性的兴起:挑战与反应[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4 吴永辉;;全球治理中国际标准的勃兴[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5 贾庆国;;中国与全球治理:挑战者还是改革者?(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治理与中国作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6 Byung-Hee Soh;;中国在设计新的与和谐的全球治理中的作用(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治理与中国作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7 许涛;;全球治理与中国战略的路径选择[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8 王义桅;;身份的冲突:为何中欧在全球治理中不够和谐[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9 盛睿;;全球治理中的中土关系[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10 Bertrand ATEBA;;非洲人看全球治理与中国作用(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治理与中国作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丽纯;全球治理: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政治议题[N];学习时报;2009年

2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 张伯里;把握全球治理态势 增强全球治理观念[N];人民日报;2010年

3 周弘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全球治理的前提是不带任何成见的平等对话[N];中国社会报;2010年

4 张胜军;全球治理的三个特点[N];学习时报;2012年

5 高奇琦 杜欢 整理;全球治理的中国责任[N];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金砖五国研究中心主任 G20研究中心主任 约翰·柯顿;全球治理中的中国契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7 南方周末记者 张哲 南方周末实习生 夏以华;“除了全球治理,,没有其他方法”[N];南方周末;2012年

8 本报记者 陈博;积极推进构建新型全球治理体系[N];经济日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汪闽燕;“国家参与全球治理指数”发布[N];法制日报;2014年

10 笃行;全球治理需要中国的智慧和参与[N];中国贸易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段小平;全球治理民主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2 唐颖;全球治理中的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D];外交学院;2010年

3 涂用凯;社会民主主义的全球治理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4 周俊;全球公民社会与国家[D];浙江大学;2007年

5 张农寿;多元责任与制度秩序[D];吉林大学;2006年

6 周树春;全球治理和目标建构的新范式[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艳;论非政府组织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刘忠平;全球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角色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孙琪煜;论全球治理的困境与出路[D];山东大学;2013年

4 晋佳丽;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软实力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赵蓓蓓;全球治理困境与G20治理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6 唐立辛;“全球智库”的发展对及其对全球治理的影响与作用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6年

7 彭琴;全球治理下的跨国城市网络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8 谭甜甜;基于全球治理视角下的核恐怖主义防治研究[D];南华大学;2016年

9 江睿;我国非政府组织(NGO)参与全球治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10 于杨;全球治理的制度困境及解决路径[D];辽宁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9320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9320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6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