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海上能源通道安全与中国海权发展

发布时间:2018-05-25 19:53

  本文选题:海上能源 + 安全 ; 参考:《太平洋学报》2014年03期


【摘要】:凭借全球军事投射能力,美国能在中国难以掌控的国际能源咽喉要道影响中国海外能源供应。限于自身实力,中国在近期内奉行搭便车战略是潜在的政策选择,但难免会受制于人。中美两国的竞争关系,以及两国在海洋领域矛盾的凸显,决定了中国在中长期时段必须采取自助战略,发展本国的海上力量。对此,中国在推进陆上油气通道建设的同时,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制定相应的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发展一支能执行多种任务的蓝水海军;提高海上公共产品的供应能力;加强对国际海洋法体系的研究与建设;发展本国的海运能力和造船工业。
[Abstract]:With a global military projection capability, the United States can influence China's overseas energy supply through an international energy pipeline that is beyond China's control. Given its strength, China's hitchhiker strategy is a potential policy option in the near term, but it will inevitably be constrained. The compet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s well as the salienc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the maritime field, has determined that China must adopt a self-help strategy in the medium and long term to develop its own maritime power. In this regard, while promoting onshore oil and gas passage construction, China should also do a good job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formulating the corresponding national marine development strategy; developing a blue-water navy capable of carrying out various tasks; improving the supply capacity of offshore public goods;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sea system; to develop national maritime capacity and shipbuilding industry.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美国‘能源独立战略’前景评估及对中国的影响研究”(13YJCGJW016)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低碳背景下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决策机制与政策工具研究”(2012M520065)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D820;P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洁;中国能源安全中的马六甲因素[J];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03期

2 梅然;;海军扩展与战略稳定:从英德竞争到中美关系[J];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04期

3 杨震;杜彬伟;;论戈尔什科夫的国家海上威力论及其现实意义——以海权理论为视角[J];东北亚论坛;2013年01期

4 倪乐雄;;中国海权战略的当代转型与威慑作用[J];国际观察;2012年04期

5 汪海;;构建避开霍尔木兹海峡的国际通道——中国与海湾油气安全连接战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01期

6 薛力;;“马六甲困境”内涵辨析与中国的应对[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10期

7 陈雅莉;;美国的“再平衡”战略:现实评估和中国的应对[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11期

8 贾桂德;尹文强;;国际海洋法发展的一些重要动向[J];太平洋学报;2012年01期

9 赵宏图;;“马六甲困局”与中国能源安全再思考[J];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震;论后冷战时代的海权[D];复旦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效东;;软实力与硬道理[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姜杰;徐正大;;以文化自觉提升检察机关的“软实力”[J];今传媒;2010年09期

3 宫玉涛;;冷战后美国国际战略的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影响[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3期

4 王金鹏;白炜;;信心与力量:——企业文化浅析[J];才智;2011年25期

5 胡南;;硬实力与软实力的正反向关系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宋效峰;;中国石油供应安全的地缘政治经济分析[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7 陈爱文;郑爱花;;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意义及路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期

8 黄意武;;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初探[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何事忠;;提升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纲要[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10 李彬;;论提升软实力的价值意蕴[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国新;;旅游软实力:旅游业本土意识与国际营销的理论基础[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2 杨远旺;;论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国家软实力中的作用[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袁准;;按照时代要求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沈逸;;信息技术革命、跨国信息流动与舆论塑造[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5 余玉花;;论软实力观[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6 陈淑芬;;美国海上反恐与能源通道安全法律保障机制[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7 曾昭耀;;文化现代化必须要解决一个如何学习外国的问题[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林立公;魏书胜;;中国共产党组织文化力的历史传统及其现实提升[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鲍金红;;提升区域软实力的对策研究——基于制度建设的视角[A];“外国经济学说与当代世界经济”学术研讨会暨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20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姜地忠;徐纬光;;当代中国的海权论——基于对《海权对历史的影响》的解读而展开的评论[A];2013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四届海洋社会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继文;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观阐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静;国家软实力构建视野中的中国竞技运动软实力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3 李鉴修;文化软实力与党的对外宣传工作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魏雪梅;冷战后中美对非洲援助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李强;中国和平崛起的可行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周云亨;中国能源安全中的美国因素[D];复旦大学;2011年

7 宋军;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宋联江;民族复兴视域中的人民军队价值认同史论[D];南京大学;2011年

9 张颖南;军工企业军民一体化的动因及形成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李江舟;基于和谐理念的中国软实力建构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家灿;广州公安警务软实力建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熊倡;中美现代战争电影的国家形象传播之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周红霞;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增强国民创新意识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孙磊;县域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山东大学;2010年

5 武淑慧;中国石油安全现状与战略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王金莲;冷战后巴西能源战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郭文娟;基于智能滤波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时间同步技术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景德;文化软实力建设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D];河南大学;2011年

9 王有维;网络空间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曲恩道;美国南中国海政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车辚;;印度洋的战略地位及与中国国家安全的关系[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肖峰;;信息技术决定论:从“信息社会”到“信息主义”[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刘中民;海权争霸与俄苏的兴衰及其历史反思[J];东北亚论坛;2004年06期

4 戎辉;苏联“马汉”的“海权论”——《国家的海上威力》及作者戈尔什科夫[J];当代海军;1996年06期

5 牛宝成;从海权到军事海权——兼谈中国海上军事力量发展的战略定位[J];当代海军;2000年S1期

6 子谨 ,魏新刚;美国海军之父——马汉[J];当代海军;2002年09期

7 顾同祥,王伟宏;美海军在阿富汗战争中的8个“第一次”[J];当代海军;2002年11期

8 曹云华;李昌新;;美国崛起中的海权因素初探[J];当代亚太;2006年05期

9 鞠海龙;;美国奥巴马政府南海政策研究[J];当代亚太;2011年03期

10 宋海洋;;南海问题与中国海权[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中东研究所教授 刘中民;[N];东方早报;2010年

2 总后军需物资油料部 冯小松;[N];解放军报;2011年

3 香港媒体人 罗绮萍;[N];上海证券报;2008年

4 中国工程院院士 潘镜芙;[N];中国船舶报;2001年

5 任德才;[N];中国国防报;2010年

6 苏鑫鑫 叶蕾;[N];中国航天报;2009年

7 樊高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李t,

本文编号:19344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9344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7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