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反思朝贡体系的安全功能:内涵、制度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8-05-26 15:13

  本文选题:朝贡体系 + 国家安全 ; 参考:《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7年02期


【摘要】:历史上的朝贡体系作为一种综合性国家间关系框架,并非完美安排,它在功能设计和具体运行上均存在重大缺陷,尤其在安全方面。本文以朝贡国家对中原王朝的安全护卫功能为切入点,系统梳理朝贡体系的安全理念、安全内涵与安全机制,从“不犯边”与“守在四夷”两个方面来检验朝贡国家对其安全护卫功能的实践,并考察中原王朝对体系的认知与管理能力。在少数情况下,朝贡国家能谨守其藩属义务,保持对中原王朝的政治及军事臣服,履行其不犯边的承诺,并利用自身地缘条件及国家资源,为中原阻挡或延迟外部威胁。但朝贡体系本身的低约束力与非制度性,加上中原王朝对体系的认知偏差和松散管理,决定了它没有发展成一个被普遍认同且行之有效的国家周边安全制度安排。大多数时候,它在中原王朝面临重大安全威胁时形同虚设,甚至本身就构成中原王朝边疆危机的一部分。
[Abstract]:As a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of inter-state relations, the historical tributary system is not a perfect arrangement. It has great defects in function design and operation, especially in safety. Based on the security protection function of the tributary state to the Central Plains Dynast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combs the security concept, the security connotation and the security mechanism of the tributary system.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not violating the border" and "guarding on the four Yi",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ractice of the security guard function of the tributary state, and studies the cognition and management ability of the Central Plains Dynasty to the system. In a few cases, tributary countries can keep their vassal duties, keep their political and military obedience to the Central Plains Dynasty, fulfill their promise not to break the border, and use their own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national resources to block or delay external threats for the Central Plains. However, the low binding and non-institutional nature of the tributary system, coupled with the cognitive bias and loose management of the system by the Central Plains Dynasty, determined that it had not developed into a universally recognized and effective national security system arrangement. Most of the time, it was virtually empty when the Central Plains Dynasty faced a major security threat, and even formed part of the border crisis of the Central Plains Dynasty.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杨建华;赵菊梅;;晋陕高原龙山晚期到商代文化格局的变化及其与中原文化的关系[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2 袁剑;;清代中国的“边疆性”及其现代意义[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3 张士尊;;清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1644—1911[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卜宪群;怎样看待历代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N];光明日报;2009年

2 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胡波;古代东亚体系的中心在北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许纪霖;多元脉络中的“中国”[N];东方早报;2014年

4 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主任 田立坤;辽宁古代文化特征及形成背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叶舒宪;打破正统中国文化观的蔽障[N];中国民族报;2009年

6 早报评论专栏作者 葛剑雄;端午节:传统与现实,中原与朝鲜[N];东方早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李艳;古代草原上的战争与和平[N];中国文物报;2004年

8 陈立柱;淮河流域文化的发展[N];安徽日报;2010年

9 ;论中国历史上的西部开发[N];北京日报;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任浩;中国古代贡狮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2 杨涤非;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战争的战术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3 惠冬;势在中原:五代时期中原王朝之地位与宋初统一战略[D];暨南大学;2010年

4 金东永;汉唐时期朝鲜半岛政权与中原王朝的朝贡册封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陈丽;五代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高学钦;五代时期十国与中原王朝的政治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兴锋;北朝后期中原王朝与北疆民族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开队;边缘化地区的控制[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377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9377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0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