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及东盟各国南海政策解析
本文选题:东盟 + 南海政策 ; 参考:《理论月刊》2015年05期
【摘要】:南海争端是当今世界上最复杂的岛屿主权和海洋管辖权的争议。东盟作为一个地区集团,为谋求最大的地缘政治利益,在南海争端中竭力用一个声音在国际舞台上说话,以便保持南海局势的稳定,通过渐进方式解决南海争端。东盟各国由于与中国在南海争端中涉及的利益不同,受美日印等国家的影响不同,立场与策略也各不相同。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步伐的加快,东盟及东盟各国纷纷积极调整自己的南海政策。中国应针对上述情况,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以便在解决南海争端中掌握更多主动权。
[Abstract]: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is the most complicated island sovereignty and maritime jurisdiction dispute in the world. ASEAN, as a regional group, tries its best to speak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the situ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o resolve the dispute in a gradual way. ASEAN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positions and strategies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interes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influenced by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India.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America's strategic step back to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SEAN and ASEAN countries have actively adjusted their South China Sea policy. China should be targeted and treated differently in order to gain more initiative in resolving disput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D814.1;D8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韦宝毅;;美国重返亚太对东盟的影响[J];广西经济;2013年01期
2 葛红亮;;印度在南海问题中的角色探讨[J];南亚研究季刊;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梁颖;;领域拓展与高地占领:中国-东盟关系研究的新进展[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2 周建松;;南海地缘环境分析及对策[J];今日中国论坛;2013年15期
3 江涛;;美国重返亚太背景下的中泰关系[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4 李丽;邱信丰;;近年来印度对外关系的发展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J];和平与发展;2014年05期
5 葛红亮;;莫迪政府“东向行动政策”析论[J];南亚研究;2015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修方;解决南海争端的国际法思考[D];吉林大学;2013年
2 杨昆;冷战后印度海洋政策分析[D];郑州大学;2013年
3 崔艺馨;南海利益相关方的博弈走向与中国战略选择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4 王永厅;“南海问题”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影响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5 王宏坤;冷战后日印关系强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6 黄书铭;全球治理视角下的城市外交竞争策略研究[D];外交学院;2014年
7 李茜;《孙子兵法》安全战略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郑州大学;2014年
8 勾唯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之方法探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鞠海龙;;美国奥巴马政府南海政策研究[J];当代亚太;2011年03期
2 赵洪;;试论印度与东盟关系[J];国际问题研究;2006年03期
3 张瑶华;;日本在中国南海问题上扮演的角色[J];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03期
4 张力;冷战后印度周边环境中的东南亚因素[J];南亚研究季刊;1995年04期
5 马加力;徐俊;;印度的海洋观及其海洋战略[J];亚非纵横;200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梅;东盟-日本关系发展演变中东盟的认知转变[J];东南亚研究;2005年02期
2 王馨;茅锋;;地区联盟牵动大国格局——评2006年东盟外长年会[J];东南亚纵横;2006年09期
3 王士录;;东盟合作机制与原则改革的争论及前景[J];当代亚太;2007年08期
4 马[F;;东盟成立四十周年回顾[J];当代亚太;2007年08期
5 张学刚;;终于召开的东盟系列峰会[J];世界知识;2009年22期
6 ;中国与东盟商企代表热议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J];当代广西;2010年03期
7 于臻;;冷战后东盟对西方人权压力的反应及其影响[J];东南亚研究;2011年01期
8 马[F;;东盟与印度“10+1”合作机制的发展[J];东南亚纵横;2012年04期
9 马燕冰;;中国—东盟:打造“钻石十年”[J];世界知识;2013年21期
10 安东尼·罗利;黄丁兰;;东盟按日本的示意行事[J];南洋资料译丛;197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晓林;;东盟国家留学生学习医古文课程的困难及对策[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黄桂香;潘介春;何新华;;枇杷产业在中国——东盟水果贸易中的地位(摘要)[A];第五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程道品;易丰;;泛珠-东盟背景下的广西高端旅游市场开发探析[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梁振芳;;积极参与广西—东盟农业合作 推进沿边农业产业化发展[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唐农;;加强中国-东盟国际合作,促进传统医药发展[A];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报告集[C];2013年
6 张雪;;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与中美因素[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朱新光;齐峰;;中国与东盟的气候合作机制[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8 王勤;;东盟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及东盟主要成员国间的双边关系[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9 陈道超;李晟;;论中国农机参与东盟自由贸易[A];第三届(2003年度)中国农机论坛文集[C];2003年
10 陆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广西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影响及对策[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庭娅;中国-东盟自贸区:“破浪”还需“防险”[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王婧;中国与东盟再走近一步[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徐庭娅;五大因素影响中国-东盟经贸合作[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4 ;广州中小企业如何到东盟赚钱?[N];证券日报;2003年
5 鹤鹏;东盟旅游业遭遇3大威胁[N];中国旅游报;2001年
6 陈富钢;东盟国家调整促销战略本地区旅游成为重点[N];中国旅游报;2002年
7 邝伟楠;广西迎来二十万东盟游客[N];中国旅游报;2004年
8 仲欣;东盟拟以单一签证吸引中国游客[N];中国旅游报;2004年
9 吕文;中国—东盟旅游研讨会在上海举行[N];中国旅游报;2005年
10 广西记者站 邝伟楠;广西与东盟旅游合作硕果累累[N];中国旅游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玉渊;东盟决策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唐盛尧;中国—东盟农业比较优势与合作战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3 肖斌;一致与冲突:东盟与欧盟经济政治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甘振军;澳大利亚对东盟国家关系研究(1967-200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郑磊;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6 陈奕平;依赖与抗争[D];暨南大学;2006年
7 彭文平;经济安全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D];暨南大学;2010年
8 麻昌港;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进程及影响机制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9 王作成;马来西亚与东盟:外交政策与地区主义[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徐善宝;建构共同利益:中国—东盟关系研究的新视角[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浩;东盟地区主义下的中国—东盟关系及其延展[D];暨南大学;2008年
2 王勇;冷战结束前后日本与东盟国家合作特点之比较[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彦;东盟认同建构和变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4 刘江韵;论东盟对中美的对冲战略(1997~2008)[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5 朱晓莹;冷战后日本对东盟政策的调整及其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黄钺;东盟安全共同体的建设及其制约因素分析[D];云南大学;2010年
7 杨永红;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产业内分工探讨[D];广西大学;2005年
8 樊核力;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的现状与前景[D];延边大学;2006年
9 李镜池;减免东盟关税对中国宏观经济和产业的影响[D];湖南大学;2006年
10 刘志强;越南在东盟中的地位与作用[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621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962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