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米尔斯海默中国威胁论批判

发布时间:2018-06-01 07:59

  本文选题:中国威胁论 + 进攻性现实主义 ; 参考:《燕山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强大,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威胁论更是愈演愈烈,并出现了多个版本。本文以近年来影响甚大的米尔斯海默的中国威胁论为研究对象,从其产生背景、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等角度进行了解读、分析和批判。 米尔斯海默从进攻性现实主义的基本命题推导出: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会导致大国之间的安全困境与零和搏弈,为了生存它们不得不最大限度地占有世界权力。按照这种“国强必霸”的逻辑,中国在崛起以后也将走上追求霸权之路。本文不同意米尔斯海默的推导和结论,并对其理论基础提出了质疑。 本文认为:米尔斯海默在建构理论时并没有做到不偏不倚,他的许多论点存在“美国例外情节”;进攻性现实主义除存在忽视国家内部属性、简化权力等现实主义的一般弊病外,其核心要件、离岸平衡手战略、权力结构理论以及经验证据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中国从来都不是米尔斯海默所言之“进攻性大国”,,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也非权宜之计;中国和美国这对崛起国和霸权国或可超越米尔斯海默所言之“大国政治的悲剧”。
[Abstract]:With the growing strength of China, the theory of China threat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ntense, and there are many versions. This paper takes Mills' theory of China threat, which has a great influence in recent years, as the object of study, and analyzes and criticizes it from the angles of its background, theoretical basis and factual basis. From the basic proposition of offensive realism, Mills deduced that the anarchy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would lead to the security dilemma and the zero-sum game among the great powers, and they had to occupy the world power to the maximum extent in order to survive. According to this logic, China will pursue hegemony after its rise. This paper disagrees with the derivation and conclusion of Mills and questions its theoretical basis. In this paper, it is concluded that Mills has not been impartial in his theory of construction, that there are "American exceptional circumstances" in many of his arguments, and that offensive realism, in addition to neglecting the internal attributes of the state, In addition to the general drawbacks of realism such as simplifying power, its core elements, the strategy of offshore balance, the theory of power structure and empirical evidence, also have serious shortcomings. China has never been what Mills called "an offensive power." China's peaceful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also not an expedient measure;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rising and hegemonic powers, may transcend Mills's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8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晓伟;米尔斯海默进攻性现实主义评析[J];克山师专学报;2004年03期

2 宋衍涛;《大国政治的悲剧》霸权逻辑的脆弱性——评约翰·米尔斯海默的“中国威胁论”[J];东北亚论坛;2004年04期

3 王秀婷;;透视进攻性现实主义——评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作者〉[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年06期

4 隋竹玉;;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的批判——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解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王暖春;;米尔斯海默“中国威胁论”——从人口与财富的视角[J];中外企业家;2006年09期

6 赵可金;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理论逻辑及其批判[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邹函奇;;现实主义谱系中的进攻性现实主义[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05期

8 原航;;米尔斯海默权力概念的评析[J];理论界;2007年10期

9 余建军;直面“进攻性现实主义”——约翰·米尔斯海默复旦大学演讲实录[J];国际观察;2004年03期

10 饶咬成;《大国政治的悲剧》与米尔斯海默的悲剧[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文宇;;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理论评述[A];湖南省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共运史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姜大为;;和平发展 和谐世界——驳“中国威胁论”[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新世纪初的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6年

3 胡键;;中国国际角色转换与国际体系转型的互动分析[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4 谷晓江;徐英;;中国国际现代化与中国国家形象定位[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杨晓东;陈辉;;简析“和谐世界”的理论基础及其现实意义[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王子华;;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世界的福音——郑和下西洋给出的回答[A];2005:历史的辉煌——纪念昆明建城124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护国运动90周年[C];2005年

7 沈逸;;从“拒斥”到“塑造”:国际规范与中国的和平崛起[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8 祝鸣;;试析“中国援助威胁论”——中国对外援助的外部压力与挑战[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9 徐剑锋;;坚持邓小平外交思想低调务实地发展自己[A];百年伟人光百代——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论文集[C];2004年

10 别永兰;;中国“和平崛起”论探源[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全面发展(上)[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特邀记者 李念;约翰·米尔斯海默叹“大国的悲剧”[N];社会科学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易强;角色更多 声音更大[N];财经时报;2006年

3 王恬;“机遇论”盖过“威胁论”[N];人民日报;2007年

4 特约观察 陶中华;不必太在意![N];科技日报;2007年

5 王震 张忆南 邹占伟;亲以院外集团对美国外交影响过大[N];社会科学报;2006年

6 俞懿晗;小泉对布什说不信“中国威胁论”[N];东方早报;2005年

7 乐绍延;小泉纯一郎表示不相信“中国威胁论”[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8 记者 熊争艳邋白洁;中方敦促美方勿以施压解决经贸问题[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9 本报记者 安飞;一边享实惠,一边抛出中国威胁论[N];国际商报;2010年

10 张红;中国究竟“威胁”了谁[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强;中国和平崛起的可行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钮维敢;东亚冷战遗留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宋继新;奥运对和平的追求[D];吉林大学;2006年

4 王珏;权力与声誉[D];复旦大学;2006年

5 谢莉娇;乔治·W布什对华政策研究—一种层次、系统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6 赵宇敏;从文化的影响看中美关系[D];外交学院;2011年

7 杨守明;中国和平崛起要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卡林(Karim BATHILY);中国崛起背景下的中国与撒哈拉以南非洲:一种双赢的关系?[D];复旦大学;2007年

9 赵宏;中国经济体制转型期的国际贸易摩擦及其解决途径[D];厦门大学;2007年

10 李仲天;全球传播语境中的国际舆论调控[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毫;米尔斯海默中国威胁论批判[D];燕山大学;2012年

2 刘敏静;约翰·米尔斯海默的“中国威胁论”剖析[D];辽宁大学;2011年

3 文宇;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述评[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朱世龙;理解进攻性现实主义:继承、超越、困境和启示[D];延边大学;2004年

5 杨飞;评析米尔斯海默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6 邬宗国;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7 刘世慧;进攻性现实主义权力观、安全观评析[D];苏州大学;2008年

8 张楠;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9 米哈娜(Rasamimanana, Mirana Andoniaina);后冷战时代的民族主义和中国外交政策:对“中国威胁论”的批判[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张卫东;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政治风险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634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9634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3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