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美国世纪还是中国世纪——全球视野下的中美实力对比变化分析
本文选题:全球性大国 + 软实力 ; 参考:《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年21期
【摘要】:超级大国也是完全的全球性大国,成为全球性大国涉及经济、政治、军事、科技、国际体系及软实力等诸多要素。自上世纪70年代初以来,美国实力地位逐渐相对衰落,但由于美国仍保有维持其一超地位的优势和实力来源,它的衰落将是个漫长、曲折和复杂的过程。尽管中国目前仍未成为完全的全球性大国,随着中国和平崛起和持续发展,未来成为全球性大国将水到渠成,但全面赶超美国将任重道远。有鉴于此,我们要客观看待中美两国实力差距,借鉴美国维持超强地位的经验教训;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带动产业升级换代;更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
[Abstract]:The superpower is also a complete global power, becoming a global power involved in economic, political, milit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nd soft power and many other element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1970s, the position of American power has declined gradually, but the decline will be a long, tortuous and complicated process because the United States still retains the advantage and source of strength to maintain its superposition. Although China is not yet a full global power, as China's peaceful rise and sustained development, the future will become a global power, but overtaking the United States w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In view of this, we should objectively look at the gap between the strength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maintaining its super position; tak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to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es; and participate more actively in global governance to further enhanc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作者单位】: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
【分类号】:D8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赖凡;;论英国衰落之福利因素[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2 单福东,余谦;中国近代闭关锁国外贸政策的成因及其历史借鉴[J];安康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3 李平民;全球化与伊斯兰复兴运动[J];阿拉伯世界;2001年04期
4 赵继显;;国际权力基础与伊拉克战争[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5期
5 赵存生,宇文利;邓小平与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兼论邓小平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王德中;列宁过渡时期理论与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理论依据的再认识[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7 杜丽燕;;浅谈软实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J];北京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8 邓海成;;比较视野下的中日近代对外认知[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吕书正;“三个代表”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01期
10 杨丽娜;;冷战后法国在非洲法语区国家的大国军事政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吴忠民;;略论20世纪中国的社会转型[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2 徐艳玲;;从“双和”视角透视20世纪社会主义的制度实践[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长久;;美元汇率波动的影响和启示[A];美国新经济周期与中美经贸关系——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赵存生;宇文利;;邓小平与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兼论邓小平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A];邓小平百周年纪念-全国邓小平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4年
5 吴志成;;19世纪的欧洲治理体制:历史考察及其相关思考[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二辑)[C];2005年
6 张宇燕;高程;;海外白银、初始制度条件与东方世界的停滞——关于晚明中国何以“错过”经济起飞历史机遇的猜想[A];经济学(季刊)第4卷第2期(总第15期)[C];2005年
7 刘涛雄;胡鞍钢;;外部掠夺下的国防开支与经济增长[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4期[C];2008年
8 朱宗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世界意义[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1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左凤荣;;苏联维护社会稳定的经验与教训——以勃列日涅夫时期为例[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3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小鼎;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评估及其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3 罗向阳;当代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张志元;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袁丽丽;十月革命前俄国合作社的思想和实践[D];吉林大学;2011年
6 付竞卉;金融国家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11年
7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巍巍;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时新华;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论·实践·经验[D];山东大学;2011年
10 耿兆锐;约翰·密尔的印度观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尚志远;西方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与发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莹;基于马恒昌小组精神的企业创新精神的思考[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3 马利军;产权、政府、开放:支撑长期经济增长的三大体制因素[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4 刘一舟;邓小平对美国外交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亮;二战德国地缘战略得与失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加河;英法两国的海上争霸(1688-1815)[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宇;论中国特色海洋战略的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梁晨;伊拉克战争对构建和谐世界的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静;英国与《澳新美同盟条约》(1945-1952)[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韩芳;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小说《冰雪时代》中的男性气质衰落及其重建[D];河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荔红;浅谈全球治理理论及其制度治理实践[J];东南亚纵横;2003年11期
2 蔡拓;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与实践[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3 吕晓莉;“全球治理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纪要[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7期
4 易文彬;全球治理模式述评[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04期
5 王奇才;;全球治理法治化:一种对正当性的追问[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谢雪华;;关于全球治理的几个问题[J];湖湘论坛;2009年02期
7 赵海月;王瑜;;全球治理与和谐世界[J];理论与改革;2010年05期
8 王金良;;全球治理:结构与过程[J];太平洋学报;2011年04期
9 毛德松;;峰会外交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2年05期
10 张胜军;;全球治理的最新发展和理论动态[J];国外理论动态;2012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天祥;;地区间主义参与全球治理:霸权如何起作用[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2 卢静;;发展中国家与全球治理[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赵隆;;全球治理的理念认知与模式更新[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4 王明国;;全球治理机制复杂性的兴起:挑战与反应[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5 吴永辉;;全球治理中国际标准的勃兴[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6 贾庆国;;中国与全球治理:挑战者还是改革者?(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治理与中国作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7 Byung-Hee Soh;;中国在设计新的与和谐的全球治理中的作用(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治理与中国作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8 许涛;;全球治理与中国战略的路径选择[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9 王义桅;;身份的冲突:为何中欧在全球治理中不够和谐[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10 郑玲丽;;国际贸易关系的法治与全球治理[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七)[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俞可平;全球治理的兴起[N];学习时报;2002年
2 李丽纯;全球治理: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政治议题[N];学习时报;2009年
3 张严冰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崛起的中国与全球治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 张伯里;把握全球治理态势 增强全球治理观念[N];人民日报;2010年
5 周弘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全球治理的前提是不带任何成见的平等对话[N];中国社会报;2010年
6 张胜军;全球治理的三个特点[N];学习时报;2012年
7 高奇琦 杜欢 整理;全球治理的中国责任[N];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金砖五国研究中心主任 G20研究中心主任 约翰·柯顿;全球治理中的中国契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9 南方周末记者 张哲 南方周末实习生 夏以华;“除了全球治理,,没有其他方法”[N];南方周末;2012年
10 本报记者 陈博;积极推进构建新型全球治理体系[N];经济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奇才;全球治理、善治与法治[D];吉林大学;2009年
2 段小平;全球治理民主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3 唐颖;全球治理中的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D];外交学院;2010年
4 甘锋;全球治理视野中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涂用凯;社会民主主义的全球治理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6 周俊;全球公民社会与国家[D];浙江大学;2007年
7 张农寿;多元责任与制度秩序[D];吉林大学;2006年
8 周树春;全球治理和目标建构的新范式[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9 李世财;全球治理视野下的G20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艳;论非政府组织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刘忠平;全球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角色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孙琪煜;论全球治理的困境与出路[D];山东大学;2013年
4 晋佳丽;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软实力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弗雷德(Frederico Benedito Congolo);中国在非洲的活动与全球治理的重塑[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李_g超;“全球化”与全球治理机制中非政府组织的地位和作用[D];外交学院;2005年
7 吴娟;全球治理与政府治理的互动及其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王奇才;全球治理法治化[D];吉林大学;2006年
9 王媚;全球治理中的联合国[D];外交学院;2006年
10 姜磊;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636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963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