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核恐怖主义组织的核战略及其防范的全球策略
本文选题:核恐怖主义组织 + 地区防范机制 ; 参考:《和平与发展》2014年06期
【摘要】:当前,恐怖主义组织和分子有更多的途径获取核材料、核技术与核武器,从而实现核武器与极端恐怖势力的结合,演化成为核恐怖主义组织。组织严密的理性核恐怖主义组织不必把直接使用核武器当作他们的最优先偏好,而可能像国家一样把核武器当作战略手段来实现他们的政治意图。面对着潜在严峻的非国家行为体的核恐怖威胁,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尽快构建一个普遍、高效、权威的全球防范体系。
[Abstract]:At present, terrorist organizations and molecules have more ways to acquire nuclear materials, nuclear technology and nuclear weapons, so as to realize the combin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and terrorist forces, and evolve into nuclear terrorist organizations. Well-organized rational nuclear terrorist organizations do not have to make the direct use of nuclear weapons their top priority, but may use nuclear weapons as a strategic means to achieve their political intentions, as States do. Faced with the threat of nuclear terrorism from potential non-State actor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needs to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build a universal, efficient and authoritative global preventive system as soon as possible.
【作者单位】: 武汉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重大基金项目“当代国际核政治和我国国家安全研究”(11&ZD181)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81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郭鲜花;关于全球核恐怖的国际讨论会[J];辐射防护通讯;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来文,高卓杰;维也纳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衰败原因共性分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王益平;;略述苏新关系下的新疆军阀政治体制[J];昌吉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党锐锋;;中国与俄罗斯、日本的关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王蕾;;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5 李琳;;温特建构主义理论学术意义初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党锐锋;曾辰;;中国的外交战略格局——周边是首要[J];东南亚纵横;2007年08期
7 王生团;;论述俄罗斯制约乌克兰西化进程的几个因素[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8年03期
8 谢雪屏;;文化软实力竞争:关注中国国家文化安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张玲娟;;征收补偿标准的国际关系理论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7年11期
10 徐婕;;综述均势理论的功能与意义[J];法制与社会;2009年1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迪;国家文化利益视角下的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青;核恐怖主义犯罪防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谭笑;“遏制”战略再审视:从卡特到布什—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研究(1977.1-1991.12)[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陶莎莎;海外中国公民安全保护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王洁洁;国际关系及重大事件对出入境旅游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美武;重叠机制视域下的非洲国际减贫机制[D];复旦大学;2011年
7 王成娟;当代蒙古国外交政策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8 沈明春;北宋时期东亚区域体系的转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张克成;基于方法论视角的中国东北亚地缘政治安全解析[D];吉林大学;2012年
10 金日;欧洲一体化的政治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琪;冷战后国际格局变迁与蒙古外交政策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立;影响以色列和土耳其关系的因素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邢西敬;国际政治格局新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连庆;核危机背景下的中伊关系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孙玉华;国际政治格局“无极化”论说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斌;美国军工复合体对伊拉克战争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毛菊芳;国际政治道德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廖R,
本文编号:19736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973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