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全面对撞关系的深层机制探析
本文选题:中日关系 + 国际政治格局 ; 参考:《太平洋学报》2015年06期
【摘要】:近年来中日关系的持续恶化表明,两国关系正步入一个新阶段——一种全面对撞1的阶段。对于这种状况的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东亚权力格局变迁或某个国家领袖观念和执政方式的改变上。这个地区的主要国家在格局变迁压力下国际战略的重新定位和中日两国的对立性民族情绪,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意味着,格局、战略与文化三个变量共同推动了一种中日全面对撞关系的出现,构成中日对撞关系的深层机制。为此,要想改变这种局面,避免两国陷入敌对状态,就必须深入理解这个深层机制,并对之采取针对性措施,以保障东亚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Abstract]:The continued deterioration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in recent years indicates that the two countries are entering a new stage-a phase of all-out collision. The analysis of this situation should not be confined to the change of power pattern in East Asia or the change of the concept and mode of governance of a certain country. The major countries in this region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ori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y under the pressure of structural change and the antagonistic national sentiment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is means that the three variables of pattern strategy and culture promote the emergence of a comprehensive collis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nd constitute the deep mechanism of the collis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erefore, if we want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 and avoid the two countries falling into hostilities, we must deeply understand this deep mechanism and take targeted measures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East Asia.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
【分类号】:D822.33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兵;中国外交新思维:从“韬光养晦”走向“有所作为”[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10期
2 刘江永;;鸠山的“东亚共同体”设想与东亚合作前景[J];国际观察;2010年02期
3 王缉思;;中国的国际定位问题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思想[J];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02期
4 周方银;;中国崛起、东亚格局变迁与东亚秩序的发展方向[J];当代亚太;2012年05期
5 张瑶华;;安倍2.0时代的日本外交[J];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03期
6 周晔;王文祥;;日本钓鱼岛“国有化”危机对中日双边贸易的冲击——基于贸易二元边际的实证研究[J];东疆学刊;2014年01期
7 王巍巍;;霸权的联盟逻辑:理解中日博弈中的美国行为[J];东北亚论坛;2014年02期
8 张瑶华;;安倍2.0时代的日本外交(英文)[J];China International Studies;2013年03期
9 金灿荣;;中日关系中的美国因素[J];东北亚学刊;2013年05期
10 姜跃春;;中日僵局对两国经济关系的影响[J];东北亚学刊;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兵云;卓旭春;;中国仍须坚持“韬光养晦”外交战略[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傅开梅,路来庆;邓小平的“韬光养晦”对外战略[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张竹云;试论中国对不结盟战略的新发展[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4 宋小川;;休闲的经济属性[J];财经科学;2011年06期
5 任志成;张二震;;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就业效应[J];财贸经济;2008年06期
6 张慧智;;中日韩东亚共同体构想指导思想比较[J];东北亚论坛;2011年02期
7 李济广;;国家间经济比较中的不同货币比价[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许开轶;21世纪初中国外交的战略思考[J];当代亚太;2004年06期
9 马荣久;;论地区与国家的相互塑造[J];当代亚太;2010年02期
10 周方银;;韬光养晦与两面下注——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中美战略互动[J];当代亚太;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叶自成;;金融危机与后极化格局的形成与演进[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2 王巧荣;;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杨宜勇;安家琦;;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国际比较研究[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李侃;;隐晦的冲突及其未来——浅析中国对外战略中“理想世界”的存在与可能[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付海梅;;国际格局变化助推“钓鱼岛争端”进入高危时期[A];2013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四届海洋社会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高弟;朝核问题与中美关系[D];山东大学;2011年
4 张键;冷战后中国东亚外交战略的学理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5 朱天祥;冷战后欧盟对东亚的双层地区间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卢红飚;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中的台湾问题[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岳奎;革命与执政之间: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江彦桥;我国对外教育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建民;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及一体化可行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飞;冷战后美日同盟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颖;日本在亚洲实践多边主义的原因及困境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2 乌兰;东亚共同体与中国的对策[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任珂;地区合作视野下的中国与东亚共同体构建[D];河南大学;2011年
4 郭贤江;新世纪中日关系“政冷经热”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郜非非;中日关系中的国家利益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6 顾德警;欧盟对中亚地区推行民主化战略探析[D];新疆大学;2011年
7 王睿婷;东亚地区主义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8 李承奉;朝鲜半岛和平统一与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金烨;GDP核算的回归估算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梁明伟;试论中国式“不结盟”[D];燕山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学峰;黄宇兴;;中国崛起与东亚地区秩序演变[J];当代亚太;2011年01期
2 刘丰;;安全预期、经济收益与东亚安全秩序[J];当代亚太;2011年03期
3 李巍;;东亚经济地区主义的终结?——制度过剩与经济整合的困境[J];当代亚太;2011年04期
4 徐进;;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问题与构想[J];当代亚太;2011年04期
5 周方银;;韬光养晦与两面下注——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中美战略互动[J];当代亚太;2011年05期
6 王凌;;安全化的路径分析——以中海油竞购优尼科案为例[J];当代亚太;2011年05期
7 杨原;;大国无战争时代霸权国与崛起国权力竞争的主要机制[J];当代亚太;2011年06期
8 沈铭辉;;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成本收益分析:中国的视角[J];当代亚太;2012年01期
9 李向阳;;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中国崛起过程中的重大挑战[J];国际经济评论;2012年02期
10 贾庆国;;机遇与挑战:单极世界与中国的和平发展[J];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04期
,本文编号:19781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978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