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老挝危机与东南亚条约组织的衰落

发布时间:2018-06-05 01:54

  本文选题:老挝危机 + 美国 ; 参考:《世界历史》2014年05期


【摘要】:东南亚条约组织是美国出于反共目的而在东南亚地区倡导成立的一个军事、政治集团。由于成员国之间在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现实政治利益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该组织从一开始就表现出软弱的特征。1960—1962年的老挝危机是东南亚条约组织成立后面临的最大挑战,但该组织并未担当起某些成员国所期待的责任。以泰国为代表的亚洲成员国因而对该组织失望至极,美国的信心也备受打击,东南亚条约组织一度走到崩溃的边缘。然而美国担心该组织解体可能会给其亚洲战略带来严重冲击。最后在美国暗中主导下,该组织走上一条垂而不死、衰而未亡的道路。与之相伴的,是美国在东南亚的干涉行动大踏步走向单边主义。
[Abstract]:The Southeast Asia Treaty Organization (ASEAN) is a military and political group advoca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for anti-Communist purposes in Southeast Asia. Owing to th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member States in term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realistic political interests, the Lao crisis of 1960-1962, which was characterized by weakness from the outset, was the greatest challenge faced by the South-East Asian Treaty Organization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But the group has not taken on the responsibilities that some member states expect. Asian members, such as Thailand, were disappointed by the group, and confid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 dented, and the Southeast Asian Treaty Organization was once on the verge of collapse. However, the United States fears that its collapse could have a serious impact on its Asian strategy. Finally, led by the United States, the organization went on a path of dying, failing and surviving. Along with it, US intervention in Southeast Asia has made strides towards unilateralism.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D814.1;D8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姚椿龄;美国与东南亚条约组织的建立[J];美国研究;199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守刚,张生;博弈论视角下的卢沟桥事变[J];安徽史学;2004年03期

2 王斌;贾雪;;以东北亚安全为视角议中国国家身份之建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3 赵继显;;国际权力基础与伊拉克战争[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5期

4 常笑;;从《君主论》看现实主义[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赵艳霞;;威胁平衡与利益平衡——试析波美关系[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于春苓,杨超;评国际冲突根源研究范式之争[J];北方论丛;2004年02期

7 徐佳;;重商主义的嵌入性分析——以欧洲民族国家建设时期为例[J];北方论丛;2009年06期

8 丁兴安;;创新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机制 提升文化软实力[J];兵团党校学报;2012年02期

9 傅菊辉;汪长明;;地缘缺陷是制约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以印度为例[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10 贾秀栋;李娜;;试论“冷”北极之“热”争夺[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若彦;;依附理论与拉美国际关系研究[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朱新光;齐峰;;中国与东盟的气候合作机制[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3 姚尚建;;区域公共危机治理:逻辑与机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李开盛;;规范理论:批判与评估[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5 尹继武;;认知心理学之于国际关系研究:进步及其问题[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6 齐皓;;国际关系研究的知识累积阶段——从理论革命到实证研究[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7 吴文兵;;国际机制变迁的动因及其批判[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8 周厚虎;;人、国家与理论——探寻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视角[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9 金新;;国际关系理论的“空间转向”:一项研究议程[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10 黄超;;微博外交的研究进路与评估框架[A];中国传媒大学第七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耀;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能源合作与中国能源安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晓亮;阿富汗战争:苏联高层决策研究(1979-198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钟馨;1976-2001年中国对外传播史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李艳娜;富兰克林·罗斯福与印度的非殖民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曹迪;国家文化利益视角下的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滕帅;追寻缓和:英国与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1961)[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鸣筝;美国公共外交研究(1917-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8 程铭;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1年

9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祖彦;21世纪初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方立;跨境民族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2 汤希;中国对东南亚地区软实力外交探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李青;论中国软性国际政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湘潭大学;2010年

4 谭z佯,

本文编号:19798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9798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6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