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体系变迁与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筹划
本文选题:国际体系 + 中国 ; 参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12期
【摘要】: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不仅体现在力量格局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国际秩序也已经显示出许多新特点。国际政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复杂,系统效应日益突出,因果关系错综交织。中国崛起既是国际体系变迁的重要影响变量,也是体系变迁的重要结果之一,中国的发展与变革本身就构成国际变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体系变迁可为中国的崛起提供新的条件,同时也构成巨大挑战。要实现民族复兴并为世界的和平和进步做出应有贡献,在根本上须避免急功近利,要审时度势、扎实积累、顺应国际政治的发展方向,在历史演进大势之下谋求国家的长治久安。其中的关键在于能够及时消除自身存在的不适合未来发展的种种惰性和弊端,谋求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有效维护国家安全,以自身的进步推动国际体系的演进,在自主与融合、适应与塑造中求得必要平衡。
[Abstract]:Profound changes are taking place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which is reflected not only in the change of the structure of power, but also in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Never before has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een as complex as it is today, with increasing systemic effects and intertwined causal relationships. The rise of China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influence variable of the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system, but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results of the vicissitude of international system.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itself constitut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international change situation. The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can provide new conditions for China's rise, but also pose enormous challenges. In order to achieve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make due contributions to world peace and progress, it is essential to fundamentally avoid rushing to quick success and instant gain, to assess the situation, to accumulate in a solid manner, and to conform to the direction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the general trend of historical evolution to seek long-term stability of the country. The key lies in being able to eliminate in time all kinds of inertia and malpractices that are not suitable for future development, seek comprehensive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effectively safeguard national security, promote 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with their own progress, and promote independence and integration. Find the necessary balance between adaptation and molding.
【作者单位】: 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国防大学;
【分类号】:D815;D8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羽;评1999年《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J];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Z2期
2 邱丹阳;重视周边环境 维护国家安全——关于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一些思考[J];当代世界;2000年12期
3 王志军;军事结盟与国家安全[J];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03期
4 陈文波;外交──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J];国家安全通讯;2000年06期
5 ;国家安全小词典[J];国家安全通讯;2000年09期
6 ;国家安全小词典[J];国家安全通讯;2000年10期
7 ;国家安全小词典[J];国家安全通讯;2000年11期
8 李玲;试论新时期邓小平的国家安全思想[J];晋中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9 汪育俊;全面理解“国家安全”概念[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10 唐世平;国家安全环境的系统理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邵秀英;;论西部开发中的国家安全环境与开发战略[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任年勇;;“入世”与国家安全浅议[A];加入WTO与新时期政法工作前瞻——加入世贸组织与维护社会稳定法律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赵文;;“政府采购与国家安全”研究文献[A];政府采购改革与国际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谢志辉;王胜国;陈凤贵;黄华;;气候变化影响国家安全的主要途径[A];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七)——地球物理与核探测[C];2011年
5 孟晔;;美国政府采购的国家安全保护机制及其启示[A];政府采购改革与国际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刘国新;;建国初期朱德的国家安全思想论析[A];全国朱德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20周年[C];2006年
7 刘代志;;国家安全与地球科学初探[A];陕西地球物理文集(五)国家安全与军事地球物理研究[C];2005年
8 陈述彭;周成虎;;整合信息资源 强化国家安全信息保障体系——天地一体,军民联合应对“数字地球”战略的初步思考[A];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大会报告汇编[C];2003年
9 刘代志;;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的若干研究方向[A];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专辑[C];2007年
10 丁世显;周陟铭;;计算机犯罪的特征及防治对策[A];第十三届全国计算机安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林永顺;全市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工作会议召开[N];安阳日报;2007年
2 本报评论员;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支持国家安全工作[N];抚顺日报;2007年
3 记者 阙爱民 张建新;省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暨表先大会召开[N];河南日报;2006年
4 记者 张守敏;切实增强做好我市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6年
5 陈杨;抓好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 全力维护我州社会政治稳定[N];甘孜日报(汉文);2009年
6 通讯员 郑发伟;市国家安全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召开[N];南京日报;2009年
7 史伟斑 YMG记者;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N];烟台日报;2009年
8 记者 斯琴塔娜 伍华余 实习生 董蕴谛;我市召开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工作会议[N];通辽日报;2008年
9 记者 刘军国;日本通过国家安全保障会议相关法案[N];人民日报;2013年
10 国际问题专家 华益文;国家安全捏紧五指攥成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朱晓黎;宗教非政府组织与国家安全[D];复旦大学;2010年
2 刘灿国;列宁国家安全思想及现实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3 张帆;冷战时期美国的国家安全与国内民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管丽萍;新军事变革对当代国际政治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5 汪晓风;信息与国家安全[D];复旦大学;2005年
6 赵冰;宗教的虚拟化传播与国家安全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王成娟;当代蒙古国外交政策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8 刘力;合作与碰撞[D];外交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俊;论宗教与国家安全[D];山西大学;2009年
2 吕国辉;毛泽东与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崔羽;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4 罗志民;美国国家安全助理职权的演变及其在美对外决策中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3年
5 石苏月;新时期海关行邮监管与国家安全保障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4年
6 武贤明;论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D];山西大学;2003年
7 刘卓;论网络空间中的国家安全[D];外交学院;2007年
8 张萌;在华外国非政府组织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对策[D];西北大学;2010年
9 许华;新国家安全观视野下的国家安全法律体系建设[D];苏州大学;2008年
10 曹素芳;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9909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1990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