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豪威尔政府对日政策研究
本文选题:艾森豪威尔政府 + 亚洲政策 ; 参考:《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摘要】:对日政策是美国全球战略和亚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由战时的盟友变为战后的敌手,随着美苏矛盾的激化,对日政策逐渐被纳入美国遏制战略的轨道。到了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世界形势和亚洲形势都发生了剧烈变化,日本国内反美、要求自主的情绪日益高涨。美国的对日政策面临新的挑战。在此情况下,以艾森豪威尔为首的美国政府对其日本政策做了一定的调整。 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四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分五个章节: 第一章简要概括了杜鲁门政府对日政策的基本内容,奠定了艾森豪威尔政府对日政策的基础。 第二章至第四章是本论文的核心章节。以美苏冷战为背景和以国际形势的变化为线索,探讨、分析艾森豪威尔政府对日政策的形成、调整和再调整。艾森豪威尔政府之所以调整对日政策,是从遏制、打击中国这一根本目的出发的,是美国为巩固在全球的地位和维护在亚太地区的安全需要而制定的。 第五章论述了艾森豪威尔政府对日政策的影响。通过对日政策的调整,日本搭上了美国的“安全战车”,复苏了经济,提高了国际地位,与美国形成了特殊的美日同盟关系。美国巩固了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基地,达到了遏制苏联、中国的目的。由于美国对日政策的偏袒和不公允,加强了中日、中美之间关系的对立,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亚太地区的安全。 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对日政策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同时,不尊重别国主权、任意践踏民族主义发展的外交政策注定是要失败的。 本文把史实与理论相结合,试图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好地阐述美国对日政策演变的轨迹,揭示这一政策的转变是如何服从于美国的国家利益的。
[Abstract]:Japan polic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merican global strategy and Asian strategy, which involves the important interests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United States and Soviet Union changed from allies in wartime to adversaries after the war. With the intensification of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the policy towards Japan was gradually brought into the orbit of the containment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Eisenhower administration, the world situation and the Asian situation changed dramatically. America's policy toward Japan faces new challenges. In this case, the American government led by Eisenhower made some adjustments to its Japanese policy. The thesis consists of four parts: introduction, text, conclusion and reference.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briefly summarizes the basic contents of Truman government's policy towards Japan, and lays the foundation of Eisenhower's policy towards Japan. The second to fourth chapters are the core chapters of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ld War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formation, adjustment and readjustment of the Eisenhower Administration's policy towards Japan. The reason why the Eisenhower administration adjusted its policy toward Japan was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containing and attacking China, and was formula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to consolidate its position in the world and to safeguard security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Eisenhower government on Japanese policy. Through the adjustment of its policy to Japan, Japan took the "safety chariot" of the United States, revived its economy, improved its international status, and formed a special alliance with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States consolidated its strategic base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nd achieved the goal of containing the Soviet Union and China. Because of the bias and injust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policy towards Japan, the antagonism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nd Sino-US relations still affects the security of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oday. The conclusion part summarizes the full text. The Eisenhower administration's policy toward Japan serves the national interest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foreign policy of trampl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ism without respecting the sovereignty of other countries is doomed to failure. By combining historical facts with theor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better explain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policy toward Japan 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the previous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to reveal how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is policy is subservient to the national interests of the United States.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8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兰;俄罗斯的对日政策与日本的“扩大均衡路线”[J];当代亚太;1995年05期
2 张晓峰,王玉玲;略论二战中苏联对日政策的影响[J];北方论丛;1997年02期
3 贺恩印;抗战前国民党对日政策转变经济原因探析[J];理论导刊;2003年12期
4 杨运忠;美国政府进一步调整对日政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5年07期
5 赵繁星;赵金文;;艾森豪威尔政府在越南的“隐蔽行动”[J];传承;2011年14期
6 ;问题解答[J];前线;1960年15期
7 陈开益;一九五四年日内瓦会议前后美国的印支政策[J];美国研究;1988年02期
8 崔丕;;艾森豪威尔政府对西班牙政策探微[J];欧洲研究;2006年01期
9 宋志勇;吴远;;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年来的对日政策[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李少杰;;略论尼克松政府对日本政策的转变[J];法制与社会;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张钢杰;;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对日政策的几个问题[A];抗日战争史论文集——中国现代史学会第四、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2 戴东阳;;中日甲午战争开战前夕清政府的对日政策[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3 林晓光;;推进中日关系发展,,促进历史问题解决[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下)[C];2004年
4 王希亮;;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政治空间的嬗变及其再构建[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袁成毅;;战后蒋介石对日“以德报怨”政策的几个问题[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下卷)[C];2005年
6 许翔云;;二十世纪管理主义思潮中的麦克纳马拉管理[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锦芳;日歪曲韩对日政策 韩国政府表示抗议[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2 美国《时代》杂志本报特约编译 尹林标;金融危机促性别大洗牌[N];世界报;2009年
3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王鸿刚;日“亚洲外交”的两种取向[N];广州日报;2006年
4 黄彬华;中日关系解冻的真相[N];世界报;2006年
5 驻日本使馆经商处;日报评美国新总统对日经济政策[N];国际商报;2000年
6 本报驻京记者 孙亚菲;对日需不需要“新思维”?[N];南方周末;2003年
7 王少普 上海社科院亚太所研究员;日美同盟如何包容中国[N];东方早报;2007年
8 记者 徐宝康;韩严肃对应日外务省报告[N];人民日报;2006年
9 侯大伟、余靖静、李江涛、刘洋;中日关系形势宣讲团在川浙京等地举行报告会[N];人民日报;2005年
10 杨伯江;日本“普通国家化”道路注定艰难曲折[N];湖南经济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凤玲;杜鲁门、艾森豪威尔政府对西欧心理战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培清;艾森豪威尔政府国家安全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杜娟;安全与发展的博弈[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广艳;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南斯拉夫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雄;第二届艾森豪威尔政府的亚洲政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林晓光;日本政府开发援助与中日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7 史澎海;美国心理战略委员会研究(1951-1953)[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高艳杰;美国对印尼领土问题的政策与美印(尼)关系(1956-1966)[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刘大平;美国对印度尼西亚的外交政策(1953-1961)[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左世元;近代中国政派、政要之对日态度及策略研究(1915-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艳红;艾森豪威尔政府对日政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任海;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沙特政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3 鲁姣姣;浅析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埃及的援助政策[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4 顾国梅;论里根政府的对日政策[D];苏州大学;2002年
5 刘理;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亚洲的经济援助政策(1953-1960)[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刘元;从杜鲁门政府到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的美国核政策(1945-1961)[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朱瑜清;试析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年)对外援助政策调整的动因[D];复旦大学;2010年
8 游览;棘手的盟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少杰;论尼克松时期美国对日本政策的调整[D];郑州大学;2012年
10 杨小林;试析艾森豪威尔政府的中东政策[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0116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011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