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避免全球性结盟分裂对抗是当代大国的历史使命——兼议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8-06-13 00:40

  本文选题:传统大国关系 + 共生性全球体系 ; 参考:《国际展望》2014年01期


【摘要】:传统大国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大国之间结盟分裂对抗,相互争夺世界霸权。不仅其政治关系是分裂的,经济关系也是对抗的,没有统一的协调性制度安排。由此形成的历史惯性,使二战后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构成的两极格局依然具有上述特征。虽然世界大战没有打起来,但美苏两大集团之间始终处于"冷战状态"。随着共生性全球体系的形成,赋予人类命运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当代意义,使传统大国关系基本特征存在的依据在减少,传统大国关系历史惯性的动力在减弱,当代大国关系面临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历史性需求和机遇。中国适时提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主张,既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希望给当代世界摆脱传统大国关系历史惯性提供一个共同努力的方向。不仅具有理论与实践依据,而且科学把握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历史趋向。
[Abstract]:The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the traditional great power relationship is the alliance and split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great powers and the struggle for world hegemony. Not only its political relations are divided, economic relations are antagonistic, there is no unified coordination system arrangements. The historical inertia made the two superpowers after World War II still possess the above characteristics. Although the World War did not fight, but the two major group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has always been in a state of cold war. With the formation of a symbiotic global system,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giving the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you in each other, you in me" and "both glory and loss" has reduced the basis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great power relationship. The momentum of the historical inertia of the traditional great power relationship is weakening, and the contemporary great power relationship is facing the historic demand and opportunity of constructing the new type of great power relationship. China's proposal to construct a new type of great power relationship is not only the proper meaning of sticking to the road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but also a direction for the contemporary world to get rid of the historical inertia of traditional great power relations. It not only ha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but also scientifically grasps the historical trend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作者单位】: 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
【分类号】:D8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金应忠;;论两个体系世界的发生和发展与全球问题[J];国际展望;2010年01期

2 金应忠;;为什么要研究“国际社会共生性”——兼议和平发展时代国际关系理论[J];国际展望;2011年05期

3 金应忠;;国际社会的共生论——和平发展时代的国际关系理论[J];社会科学;2011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琼;李洪强;;共生视角下第三部门“嵌入”的组织空间[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胡晓鹏;;产业共生:理论界定及其内在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9期

3 刁叔钧;;论基于共生理论的产学合作教育联盟[J];高教探索;2012年02期

4 金应忠;;为什么要研究“国际社会共生性”——兼议和平发展时代国际关系理论[J];国际展望;2011年05期

5 梅英;;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决策和利益表达[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年04期

6 金应忠;;共生性国际社会与中国的和平发展[J];国际观察;2012年04期

7 蒋祥辉;史庭宇;王利利;;共生视阈下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探讨[J];广西教育;2012年35期

8 王聪;;健美操运动的跨文化融合解析——审视中国健美操运动本土化[J];搏击(体育论坛);2012年11期

9 储冬冬;孙从远;;文化共生视域下的社会工作本土化[J];长江论坛;2013年02期

10 傅龙华;;收入阶层分异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思辩[J];才智;2013年3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永缜;;人类面向未来的路向选择:共生时代[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2 肖存良;;政党共生与政党关系和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3 于亚婕;张静海;;基于社会共生理论的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策略研究[A];第六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树发;论我国成年监护制度改革[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继平;从冲突走向和谐:高等教育评估价值取向的社会学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谭晓静;文化失忆与记忆重构[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4 曲正伟;教育利益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永红;技术认识论探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杨勇;都市圈发展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黄斌;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与中国实践[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8 满河军;企业社会责任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9 唐代中;上海城市房屋拆迁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10 杨勇;市场的政治涵义:市场社会的生成与实现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长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弱势群体权益保障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徐晋;基于共生理论的“Shipping Pool”合作机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3 李伟;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方法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张倩宇;都市圈城市体系发展及演化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张玺;基于公平理论的中国城市职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刘海涛;英国家族授产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李佳;实现高层公共建筑与城市共生的策略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8 薛红伟;基于委托代理视角下综合治理矿难危机的对策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9 罗荔龄;共生视野下初中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学生的数感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阙薇;高污染工业园区环境灾民的补偿机制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金应忠;;论两个体系世界的发生和发展与全球问题[J];国际展望;2010年01期

2 金应忠;;空间与轨迹:两个体系中的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战略定位历史变迁新解[J];社会科学;2009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殊;多极的大国关系[J];国际展望;1995年14期

2 章百家;;主框架中的中小国家作用[J];世界知识;1996年24期

3 邹其昌;冷战后大国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J];求是学刊;1998年03期

4 林利民;2000年大国关系的几个特点[J];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01期

5 任晶晶;;和谐互动视角下的大国关系与世界秩序——“中国国际问题论坛2006”综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6 黄宇蓝;;评《东北亚大国关系》[J];东南亚纵横;2008年04期

7 王俊生;;从结盟到构建和谐世界:中国大国关系60年的阶段划分[J];领导科学;2009年29期

8 王瑞;;“1992年国际形势特点和大国关系及其前景”讨论纪要[J];国际问题研究;1993年02期

9 吕蓬 ,刘大涌;东亚兴起与大国关系[J];国际展望;1996年06期

10 郭景芳;不平凡的一年——1997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务虚会[J];外交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钮汉章;;相容:超越零和的有序竞争——政治发展视角下的21世纪大国关系走势[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2 李淑珍;;江泽民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创新[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潘忠岐;;实力与安全的背离——重新审视建构国际安全新秩序的基础、原则和模式[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4 于鲁江;;浅析政治文化与中国的对外政策[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5 于迎丽;;朝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合作[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6 钱宗旗;;普京时代俄中东外交的特点及发展趋向[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7 潘忠歧;;冷战后亚太地区秩序的变革[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8 杨成;;制度累积与中俄关系的中长期前景——兼论中国未来对俄战略取向[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9 魏金玲;;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的国际形势分析[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陈志敏;;从“蜜月”回归正常?:新多极世界中的中欧关系[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大国关系发展新特点[N];解放日报;2002年

2 于冰;世纪之交的大国关系[N];工人日报;2000年

3 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 李鑫炜;大国关系:在碰撞和调整中酝酿新的变化[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4 金鑫 李闽;2005年的大国关系[N];学习时报;2006年

5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杨成绪;大国关系变化新趋势[N];文汇报;2003年

6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美洲室 袁鹏;单边主义越走越远 大国关系越搞越僵[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7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杨成绪;大国关系不平静[N];解放日报;2002年

8 杨鸿玺;大国关系是否达到质变临界点?[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常驻联合国代表 李鹿野;大国关系与安理会磋商[N];解放军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方祥生 李腾;大国关系加速调整 反恐维和任重道远[N];光明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娜;能源安全与当代大国关系[D];山东大学;2007年

2 杜峰;美日同盟与东北亚安全[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3 蒋玉山;博弈与互动:后冷战时期中、美、越三边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4 徐善宝;建构共同利益:中国—东盟关系研究的新视角[D];暨南大学;2007年

5 黄登学;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探析[D];山东大学;2007年

6 赵良英;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构建[D];武汉大学;2010年

7 邓凡;后“9/11”时代的美国对华政策(2001-2011)[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8 赵军;中东伊斯兰激进组织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崔宪涛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10 王成娟;当代蒙古国外交政策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扬;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障碍及中国的对策[D];东北大学;2013年

2 权姬兰;朝鲜半岛统一自主性与大国关系[D];延边大学;2001年

3 郑岩;美国霸权护持新战略与大国关系裂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康学芹;以朝鲜半岛为分析视角透视冷战后的大国关系[D];延边大学;2004年

5 王欢雪;中国共产党求同存异外交原则的历史演进及其实践[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6 马晓宇;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睦邻外交战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春惠;当代东北亚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特征探析[D];吉林大学;2008年

8 张艳杰;试论二战以来美国东南亚政策中的大国关系因素[D];暨南大学;2008年

9 李娜;21世纪初印度海洋战略探析[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李弘国;美国的全球战略与朝鲜半岛政策[D];延边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118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0118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4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