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中亚政策演变及其原因
本文选题:日本的中亚政策 + 日本外交 ; 参考:《国际论坛》2014年01期
【摘要】:日本的中亚政策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化,从最初的"经济援助"到"丝绸之路外交",再到"中亚+日本"对话机制以及"建立自由繁荣之弧",日本不断加大对中亚的外交力度,中亚地区已成为日本外交决策中不可忽视的存在。关于日本进入中亚并不断升级其中亚政策的原因存在许多观点,比较流行的有"能源说"、"经济合作说"、"日美基轴说"。与以上说法相比,本文认为谋求成为"政治大国"并确立日本在亚洲的领导地位才是促使日本进入中亚并不断升级其中亚政策的根本原因。
[Abstract]:Japan's Central Asia policy has undergone four stages of change. From the initial "economic aid" to "the Silk Road diplomacy", then to the "Central Asia + Japan" dialogue mechanis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rc of freedom and prosperity", Japan continues to increase diplomatic efforts in Central Asia. Central Asia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existence in Japan's diplomatic policy.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e continuous upgrading of the sub policy, which is more popular, such as "energy theory", "economic cooperation theory", "Japanese American Foundation axis". Compared with the above statement, it is thought that seeking to become a "political power" and establishing Japan's leadership in Asia is the root cause of Japan's entry into Central Asia and the continuous upgrading of its sub policy.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分类号】:D83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解晓东;赵青海;;解析日本的中亚外交[J];国际问题研究;2009年03期
2 辛万翔;;重新思考日本的中亚外交战略[J];社科纵横;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淑琴;;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霸权与中国文化权的重塑[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期
2 刘雪颖;;浅析日本的东亚战略与“普通国家”诉求[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姜龙范;姜辉;;“朝核问题”与日朝邦交正常化[J];朝鲜·韩国历史研究;2009年00期
4 刘文山;;冷战后尼克松有关欧洲的战略思想论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赵会荣;美国在中亚的“民主”目标[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06期
6 钮菊生;从大国兴衰规律看俄罗斯的再次复兴[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05期
7 何士华;刘国华;;日本对中亚的势力渗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年06期
8 柳丰华;;中国在中亚:政策的演变[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06期
9 任开蕾;郝宇青;;苏共高度集权执政模式形成中的国际政治因素[J];俄罗斯研究;2006年01期
10 何敏;;南非的“发展外交”与“大国梦”[J];法制与社会;2008年3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姜龙范;姜辉;;“朝核问题”与日朝邦交正常化[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2 施雪华;;冷战后国外政党自身建设的经验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A];世界政党格局变迁与中国政党制度发展——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六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跃钦;论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演变及其动因[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尹文清;日本共产党的党建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张蕾蕾;社会身份理论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闫巍;军事技术伦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常玢;论影响中亚稳定的两大因素:伊斯兰教与大国争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袁新华;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能源战略与外交[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云鹏;文化权: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向度[D];吉林大学;2005年
8 游博;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闫文虎;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10 杨兴林;现代化进程中的国民素质优化[D];中共中央党校;199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义炜;日本国家主义对外扩张战略中的朝鲜半岛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姚楠;论在中国新疆及其周边国家打击“三股势力”的国际合作[D];暨南大学;2010年
3 钟若凝;美国职业篮球联盟(NBA)在中国的活动及其影响[D];暨南大学;2010年
4 孙丹丹;西方国家渗透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浅析[D];河南大学;2011年
5 张海锋;冷战后日蒙关系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D];西南大学;2011年
6 赵雷;合法性、话语权与外交软权力的实现[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李培鑫;中亚无核区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刘志强;中亚五国宗教与民族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9 魏巍;互惠互利:改革开放初期的日本对华经济援助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全李彬;公共外交的“客体”指向法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沈旭辉;刘鹏;;从援助型外交走向战略型外交——日本中亚外交政策的演变浅析[J];日本学刊;2007年02期
2 伍福佐;;试析日本能源战略中的中亚[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年05期
3 朱永彪;杨恕;;简论日本的中亚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永彪;杨恕;;日本与中亚接近的原因探析[J];日本学刊;2007年02期
2 徐世刚;九十年代日本外交政策的调整与特点[J];东北亚论坛;1995年01期
3 丁英顺;日本外交发生变化:志在“回归亚洲”[J];日本问题研究;1996年01期
4 徐世刚;90年代的日本外交与中日关系[J];日本问题研究;1995年02期
5 袁建军;洪邮生;;日本联合国外交及前景[J];国际问题研究;2009年03期
6 何方;;冷战后的日本对外战略[J];日本学论坛;1993年02期
7 姚文礼;转型期的日本外交──评大平、铃木、中曾根内阁外交[J];日本学刊;1996年04期
8 李阳辰,程毅;浅析冷战后日本外交的几个特征[J];日本学论坛;2000年03期
9 赵全胜;;日本外交的主流思维——带倾向性的中间路线[J];日本学刊;2009年01期
10 解晓东;赵青海;;解析日本的中亚外交[J];国际问题研究;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斌;;中国中亚多边外交的限度——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例[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2 祝曙光;;胶济路风波与中日关系[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石善涛;;20世纪90年代中日关系的历史考察[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张屹峰;潘光;;美国的中亚经济战略与中国的政策选择[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5 李淑云;;地缘政治与中亚五国民族问题[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6 刘锦前;;从费尔干纳到瓦济里斯坦——中南亚恐怖新高危地带评析[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戴东阳;;近60年来美国的近代中日关系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8 多文志;;中亚民族关系与地缘政治[A];2004年度全国世界民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9 黄世相;;全面抗日战争初期中美中苏关系的演变及其启示(1937~1941)[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韩洪洪;;未来发展中日关系应注意正确把握的几个问题[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下)[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邱震海(香港);“有事三法案”与日本外交新动向[N];亚太经济时报;2003年
2 戴严;日本外交瞄准非洲[N];解放日报;2008年
3 早报记者 王国培;“日本最好选 中间战略”[N];东方早报;2011年
4 本版编辑 郑兴 李林蔚 陈圣莉;日本外交趋于边缘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5 管克江;大国愿望和小国心态[N];人民日报;2006年
6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王泰平;鸠山式“曼波舞”[N];解放日报;2009年
7 庞中英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日本外交的梦想[N];东方早报;2007年
8 记者 曹鹏程;日本各界强调要记住历史教训[N];人民日报;2006年
9 冯武勇;日本一味亲美恶邻,让布什挺“操心”[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10 本报专稿 王寒;日本新外交是寻求自立还是被孤立[N];世界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樱井秀成;冷战后日本外交决策过程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张亮;9·11事件以来俄罗斯的中亚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3 吴伟兴;冷战后日本的对台政策及日台关系[D];暨南大学;2008年
4 蒋新卫;冷战后中亚地缘政治格局变迁与新疆安全和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苏晓宇;美国对中亚军事战略研究[D];外交学院;2008年
6 于海波;后冷战时期俄美中三国中亚政策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7 庞中鹏;日本能源外交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8 张娜;中亚现代民族过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贺平;外来压力与内部改革[D];复旦大学;2008年
10 陆伟;日本对外决策的政治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卡布罗;中国在中亚的多边外交[D];复旦大学;2009年
2 周德姿(SATIEVA,JYLDYZ);中国对中亚的影响:地区安全与区域合作[D];吉林大学;2009年
3 袁洁;冷战后日本外交政策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4 柳青友;冷战后中亚地区安全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5 蒋纯华;“上海合作组织”与中亚地区安全[D];新疆大学;2004年
6 李昕椺;中亚地区的毒品形势与国际禁毒合作[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7 陈贵玲;日本谋求政治大国中的军事因素[D];青岛大学;2011年
8 王林杰;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战略及制约因素[D];新疆大学;2012年
9 石婧;中亚地区安全与上海合作组织[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邱林森;美国的中亚战略及前景[D];兰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119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011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