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层次外交政策分析视角:差异、共性与局限
本文选题:体系层次 + 外交政策 ; 参考:《国外社会科学》2015年03期
【摘要】:国际政治体系理论一般包括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新现实主义强调"结构选择",新自由制度主义强调"制度选择",建构主义强调"文化选择"。作为外交政策分析的视角,体系理论有三个共同特点:都属于一般行为体理论,假定国家是单一行为体;都具有理性主义特色,假定国家行为体是理性的;都假定外交政策不受国内因素制约。体系层次外交政策分析视角,因受其方法论限制而"忽视"影响外交政策的国内因素,这就为特殊行为体理论提供了生成空间与动力。
[Abstract]: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ystem includes neo-realism, n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and constructivism. Neo-realism emphasizes "structural choice", n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emphasizes "institutional choice", constructivism emphasizes "cultural choice". As the perspective of foreign policy analysis, the system theory has thre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all belong to the general actor theory, assume that the state is a single actor, all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tionalism, assume that the state actor is rational; It is assumed that foreign policy is not subject to domestic constrai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level foreign policy analysis,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its methodology, the domestic factors affecting foreign policy are ignored, which provides the space and motive force for the theory of special actors.
【作者单位】: 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分类号】:D8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苏长和;;理性主义、建构主义与世界政治研究——兼评《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J];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02期
2 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国际政治学的三种体系理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06期
3 杨溢;乔纳森·凯勒;李芳芳;;外交决策中方案的产生与选择:一种综合方法[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学军;;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范式下的国家安全研究[J];当代亚太;2007年09期
2 马荣久;;论地区与国家的相互塑造[J];当代亚太;2010年02期
3 王虎;;马来西亚对华关系背景分析:以马中建交过程为例[J];东南亚研究;2011年04期
4 马荣久;;中国与东亚地区安全——以地区复合安全的“过程导向”为视角[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0年01期
5 袁胜育;;国内政治与对外关系——基于俄美关系的一项研究[J];俄罗斯研究;2006年04期
6 丁鹏,谭世强,刘遥;从温和建构主义角度谈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孙薇,王以鹏;以中美关系为例看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两重性[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王学军;杜彬伟;;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演进中的观念因素[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宋伟;全球化趋势:一种现实主义的再思考[J];国际观察;2003年03期
10 倪世雄;蔡翠红;;西方国际体系论探索——从科学行为主义到建构主义[J];国际观察;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俊生;;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适性与国别性:一个知识性的梳理[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2 袁伟华;;对外政策分析:家在何方?[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周兴泰;;构建中国特色国际政治理论的一项可能议程:国际政治的国家行为理论初探[A];国际关系研究:新发展与新问题——2012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明国;国际制度有效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刘文波;当代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崛起互动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何英;冷战后美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建构主义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5 张云燕;社会建构主义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D];复旦大学;2004年
6 刘利民;影响冷战后北约继续存续的决定性因素[D];清华大学;2004年
7 胡宗山;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方法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赵乾坤;大国权力与地区规范[D];外交学院;2006年
9 刘博;欧盟对外人权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刘宗义;解析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的决策[D];外交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宇;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述评[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周政;小泉以来日本对华外交政策调整[D];山东大学;2011年
3 王大庆;摩根索现实主义与华尔兹现实主义的比较[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代帆;华侨华人认同与中国——一种建构主义分析[D];暨南大学;2003年
5 刘丽群;“9·11”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研究[D];外交学院;2004年
6 唐,
本文编号:20169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016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