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冷战后欧盟的冲突干预:以亚洲为例

发布时间:2018-06-14 22:14

  本文选题:欧盟 + 冲突干预 ; 参考:《欧洲研究》2014年01期


【摘要】:冷战后,欧盟在亚洲地区进行的冲突干预行动具有以下特征:注重多边合作、谋求干预行动合法性与效果的最大化;多采用以某个成员国为主的"主导国模式",小国主导比例较高;强调民事领域的干预与战后重建,发展出"任务主导国模式"和"格鲁吉亚模式";超越传统的军事干预模式,以"军事危机管理"定位军事干预;干预行动在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框架下实施,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文件和实施细则。欧盟干预行动的主要不足包括:各国立场不同影响了干预行动的决策和实施;欧盟和成员国的民事干预相关机构彼此协调不足,影响了行动效率,参与民事干预行动的人员不足,影响了行动效果。上述特征也多存在于欧洲对非洲的干预行动中。
[Abstract]:After the cold war, the EU's conflict intervention in the region of Asia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focusing on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seeking the maximization of the legitimacy and effect of the intervention action; using a "dominant state model" as the main part of a member state, and the higher proportion of the small countries, emphasizing the civil domain intervention and post-wa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ing the "task leading country model". And the "Georgian model"; beyond the traditional military intervention model, military intervention is located in the "military crisis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is implemented under the framework of common security and defense policy, an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documents and implementation rules are formulated. The main shortcomings of the EU intervention include: the different positions of the countries affect the decision-making and reality of the intervention action. The lack of coordination of civil intervention related institutions in EU and member countries affects the efficiency of action, the lack of personnel involved in civil intervention and the effect of action. The above features are mostly in European intervention in Africa.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欧盟对区域外暴力性民族冲突干预研究”(项目编号:10JJDGJW0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8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闫瑾;;德国利比亚危机政策分析[J];欧洲研究;2011年03期

2 郑先武;;欧盟区域间集体安全的构建——基于欧盟在非洲危机管理行动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01期

3 王逸舟;;欧洲干涉主义的多角度透视[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03期

4 宿亮;;欧盟参与东亚安全治理:行动与局限[J];太平洋学报;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晓;;北非国家转型治理中的欧洲参与[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3年04期

2 白云真;;欧盟对非洲民族冲突干预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J];教学与研究;2013年03期

3 王楠;;默克尔政府对华外交政策分析[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4 吴弦;;欧盟国家利比亚军事干预解析[J];欧洲研究;2012年02期

5 吴鹏;王国梁;付娟;;后金正日时代的欧盟对朝政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S3期

6 刘永涛;;“民主”语言和强权行动:冷战后美国海外军事干预[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11期

7 郑春荣;;从欧债危机看德国欧洲政策的新变化[J];欧洲研究;2012年05期

8 郑春荣;;第一章 德国欧洲政策的新变化及其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集刊;2013年00期

9 倪海宁;朱传忠;;第三章 欧盟的中东-北非战略调整——基于中东-北非变局两年来的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集刊;2013年00期

10 韩志斌;闫伟;;从国家构建缺陷到国际体系变迁——叙利亚危机的深层逻辑及其前景[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裴圣愚;非洲萨赫勒地带民族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李涛;德国与欧盟安全防务一体化进程:角色及作用[D];外交学院;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迅;红绿联盟时期德国外交“绿色化”分析[D];外交学院;2012年

2 宋亮;欧盟法律人格及其对全球治理参与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王磊;大国协调与跨区域安全治理[D];南京大学;2013年

4 邱江;冷战后区域组织的人道主义干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5 王美婧;“普京外交战略”下的俄朝关系[D];吉林大学;2014年

6 谢茜;非盟的和平与安全框架[D];外交学院;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志敏;;欧盟的有限战略行为主体特性与中欧战略伙伴关系——以解除对华军售禁令为例[J];国际观察;2006年05期

2 门洪华;集体安全辨析[J];欧洲;2001年05期

3 托马斯·雷纳德;李靖X;;战略的背叛:呼吁真正的欧盟战略伙伴关系[J];欧洲研究;2011年05期

4 倪海宁;;欧盟的中东-北非战略调整刍议——基于2011年中东-北非变局的思考[J];欧洲研究;2011年05期

5 唐虹;顾怡;;试析欧盟地中海政策的局限性[J];欧洲研究;2011年05期

6 郑先武;;非洲集体安全机制的创新与困境[J];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7 郑先武;;国际关系研究新层次:区域间主义理论与实证[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08期

8 洪邮生;;“规范性力量欧洲”与欧盟对华外交[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01期

9 周玉渊;;地区间主义的两种形式——基于欧盟与中国对非地区间合作经验的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07期

10 任晓;从集体安全到合作安全[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少普;东亚多边合作条件的历史及现状考察[J];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03期

2 谢栋风;时翔;;推动多边合作正当其时[J];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24期

3 古凡;;建好广博会交流平台促进城市多边合作[J];广州政报;2009年22期

4 蒲开夫;王雅静;;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推动下开展更广泛的多边合作[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魏红霞;;中美在东亚多边合作中的作用与思考[J];韩国研究论丛;2009年02期

6 卢建平;反腐走向多边合作[J];廉政大视野;2003年11期

7 王光厚;王建波;;中国参与区域多边合作的历史分析[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1期

8 胡键;俄罗斯与东亚多边合作[J];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10期

9 巴殿君;;论东北亚区域的地区治理[J];新视野;2010年03期

10 祁怀高;;中国多边合作体系与美国双边同盟体系在东亚的矛盾与兼容[J];国际问题研究;2009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交通大学环太平洋研究中心主任 王少普;后WTO时代的东亚多边合作[N];东方早报;2008年

2 记者 谢栋风 时翔;多边合作正当时[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3 本报记者 徐丽霞;多边合作走向纵深[N];云南日报;2013年

4 章玉贵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谋求新多边合作共赢的中国使命与担当[N];上海证券报;2014年

5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陈小方 本报驻首尔记者 王刚 本报驻东京记者 张超;峰会双边及多边合作成果丰硕[N];法制日报;2014年

6 黄继汇邋高健;联合国呼吁多边合作提高经济安全[N];中国证券报;2008年

7 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吴邦国;加强多边合作 促进共同发展[N];人民日报;2005年

8 中国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博导 周永生;多边合作为基础 战略伙伴为支点[N];东莞日报;2011年

9 记者 邱登科;万钢:倡建国际多边合作共研传统医药[N];民营经济报;2009年

10 吴晶 郑玮娜;中国推动新清洁能源多边合作计划[N];中国信息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肖万俊;亚太多边合作安全机制的构建及其前景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2 于宝龙;中亚地区多边合作组织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分析[D];新疆大学;2011年

3 余晓菲;浅议中、法、非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D];外交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0191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0191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4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