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外交论文 >

关于美印战略伙伴关系的再思考

发布时间:2018-06-17 12:00

  本文选题:美印关系 + 战略伙伴 ; 参考:《南亚研究季刊》2014年01期


【摘要】:冷战结束后,美印关系逐渐从相互疏远的"天然盟友"转型成为全方位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美印战略伙伴关系开始于克林顿总统任期后期,小布什总统任职期间进一步强化,在奥巴马总统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美印战略伙伴关系具有全方位、战略性、机制化、不平衡、联合制衡中国等特点。美印战略伙伴关系升温的背后有两国共同的利益追求但也存在诸多分歧。随着奥巴马政府"重返亚太"战略的展开,美印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与互动将对亚太地区安全甚至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中国政府需加强与美、印两国的战略沟通与对话,推动中、美、印三国在亚太地区的良性互动,努力塑造中美、中印新型大国关系。
[Abstract]:After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S - India and India has gradually changed from the " natural allies " of mutual alienation to the " strategic partnership " of all - round cooperation . The strategic partnership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has been further strengthened during the presidency of President Clinton . The development and interaction of US - India strategic partnership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security of the Asia - Pacific region and even the global geopolitical landscape .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分类号】:D871.2;D83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贵洪;美印战略伙伴关系与中国:影响和对策[J];当代亚太;2005年05期

2 张贵洪;邱昌情;;印度“东向”政策的新思考[J];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邵建平;;中缅关系及其障碍因素探析[J];东南亚之窗;2013年03期

2 马加力;曼莫汗·辛格的美国之行与印美关系[J];和平与发展;2005年04期

3 袁考;;印度对华政策与中印关系[J];学理论;2012年04期

4 师学伟;;中国南亚战略中的克什米尔问题[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5 邱昌情;;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渔业纠纷及其对中国周边外交的影响[J];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06期

6 李媛媛;;浅析印度“东向”政策发展及对我国的影响[J];许昌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唐玉华;权力、安全、经济利益与冷战后的美印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2 关春华;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改革绩效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3 刘涛;冷战后美国东亚安全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邓凡;后“9/11”时代的美国对华政策(2001-2011)[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娟娟;布什政府时期的美印关系[D];暨南大学;2006年

2 赵晓娥;后冷战时代印度对外战略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3 张新刚;试论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金玉;冷战后美国的印度政策评析[D];新疆大学;2007年

5 黄志军;龙象共舞:中印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6 赵志广;中印关系中的边界因素[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姣;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对印政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沈鹤;俄印军事合作关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9 孙明;核试验以来美国对印政策探析[D];外交学院;2012年

10 张雪;关于冷战后美印战略关系的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孙晓玲;;印度—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缘起、现状及影响[J];东南亚研究;2010年03期

2 郑泽民;;印度:大踏步“东进”[J];世界知识;2003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F;印俄关系的发展及其特点[J];南亚研究季刊;2004年01期

2 张立;;美印战略关系中的中国因素[J];南亚研究季刊;2009年01期

3 赵建明;;试析印度在伊朗核问题中的平衡外交[J];南亚研究;2009年04期

4 李家祥;;不断升温的美印战略关系背后的中国因素[J];理论导刊;2010年04期

5 裘元伦;;2005年中欧关系的新发展[J];新视野;2006年01期

6 许嘉;20世纪末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06期

7 刘善国;尼泊尔大选浅析[J];南亚研究季刊;1999年02期

8 潘晔;论大国伙伴关系的现状、特点及影响[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浦建兴;中国古代社区基层治安管理的特点[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10 肖文豪;论以德治国的内涵及其特点[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雪枫;孙铁阳;;政府治理形象:新领域、新阐释[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建英;;论转型期我国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舒运国;;金融危机与非洲对外关系[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4 洪浩;;英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对我国的启示[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叶江;;试析《里斯本条约》对中欧关系的影响——兼谈欧盟对台政策未来的走势[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6 贺圣达;;东盟对华关系和政策:现状与未来[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7 赵干城;;中国对印度战略的基本理念与政策选择[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8 赵国军;;美国国会对印度国家形象的认知变迁及其动因[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9 陈志敏;;从“蜜月”回归正常?:新多极世界中的中欧关系[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10 魏金玲;;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的国际形势分析[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威华 赵焱;巴西总统愿推动拉中关系不断向前发展[N];人民日报;2009年

2 记者 雷达;温家宝会见出席“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研讨会”的欧方代表[N];人民日报;2009年

3 记者 谢荣 董龙江;俄罗斯美国重申战略伙伴关系[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4 本报记者 张全;白中高层对话有利双方“对表”[N];解放日报;2010年

5 记者 杨依军;孟建柱会见南非警察部部长[N];人民日报;2011年

6 本报特派记者 王永刚;推进中印战略伙伴关系的务实之举[N];云南日报;2008年

7 中国驻巴西大使 邱小琪;中巴战略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N];国际商报;2009年

8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李永全;俄蒙建立“战略伙伴关系”[N];光明日报;2009年

9 ;中意关于加强经济合作的三年行动计划[N];人民日报;2010年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习近平;共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美好未来[N];人民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贵洪;超越均势[D];复旦大学;2004年

2 唐玉华;权力、安全、经济利益与冷战后的美印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3 康秀云;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现代化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昊;冷战时期美国对印度援助政策研究(1947-1971)[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吴瑕;俄罗斯与印度关系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李万(Rizwan Naseer);中巴友好关系与印美战略同盟:1998-2012年南亚均势的案例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7 余锦龙;中印关系中的西藏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润生;论邓小平民主政治思想[D];武汉大学;2005年

2 李传兵;中共十六大以来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韩子玉;论美国的公共外交政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梅田生;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及启示[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

5 孙伟伟;普京时期俄罗斯能源战略及其启示[D];暨南大学;2008年

6 魏丽;魏晋南朝都督制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7 邱志刚;冷战后俄罗斯的能源外交[D];暨南大学;2007年

8 赵俊杰;论冷战后韩国的东北亚外交政策[D];山东大学;2009年

9 靳燕;论新时期邓小平知识分子思想的特点[D];湘潭大学;2008年

10 刁雷;当代网络民主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309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0309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a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