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气候外交中的地方参与
本文选题:美国外交 + 气候变化 ; 参考:《美国研究》2015年05期
【摘要】:美国联邦政府在全球气候变化应对努力中的不作为,在一定程度上对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努力产生了消极影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州和市为代表的美国地方政府正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积极参与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努力。由于地方政府并不具备宪法授予的外交权力,美国地方政府参与全球气候外交带来了理论挑战。事实上,美国地方政府在全球气候外交中的参与,是一种有益补充,这使得美国联邦政府可以在不参与或不认真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努力的同时,及时、有效地掌握甚至引领该进程的相关理念、技术和机制发展。换句话说,相较于对美国联邦政府的缺位而言,美国地方政府对全球气候外交的参与是一种"补位"。
[Abstract]:The inac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federal government in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response has to some extent had a negative impact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management efforts. By contrast, local governm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represented by states and municipalities, are actively involved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 efforts, both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Since local governments do not have the diplomatic powers granted by the Constitution, the particip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s in global climate diplomacy poses a theoretical challenge. In fact, the involvement of local governments in global climate diplomacy is a useful complement to the fact that the United States federal government can be timely without or seriously involved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 governance efforts. Effectively grasp and even lead the process of the concept, technology and mechanism development. In other words, local government involvement in global climate diplomacy is a complement to the absence of a federal government.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分类号】:P467;D8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潘亚玲;;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转变的根本逻辑与手段——兼论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J];当代亚太;2010年03期
2 于宏源;;体制与能力:试析美国气候外交的二元影响因素[J];当代亚太;2012年04期
3 杨成良;;论美国联邦体制下的州际合作[J];世界历史;2009年05期
4 李海东;;从边缘到中心:美国气候变化政策的演变[J];美国研究;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伟;董爱国;;美国政府气候政策与中国比较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3期
2 孔亮;;美国气候变化政策转变的国际制度根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11期
3 王淳;;新安全视角下美国政府的气候政策[J];东北亚论坛;2010年06期
4 周方银;;韬光养晦与两面下注——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中美战略互动[J];当代亚太;2011年05期
5 王礼茂;李红强;顾梦琛;;气候变化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路径与效应[J];地理学报;2012年06期
6 周绍雪;;气候外交将成为中美战略合作新增长点[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7 朱红勤;萧雯;;浅析奥巴马政府气候变化政策及其特点[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王维;周睿;;美国气候政策的演进及其析因[J];国际观察;2010年05期
9 高程;;工业化大国崛起模式背后的理性计算——历史透视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12年05期
10 牟初夫;王礼茂;;气候谈判集团的演化过程与演变趋势分析[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书明;刘炜宝;;国际环境标准影响国内政策路径探析——以美国、德国和英国气候政策变化为例[A];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三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海洋社会学与海洋管理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建英;国内结构与制度影响:国际气候制度在中、美两国的影响研究(1990-2010)[D];复旦大学;2011年
2 龚莹;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美国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刘振环;美国贸易政策取向的历史演变[D];吉林大学;2010年
4 石红莲;低碳经济时代中美气候与能源合作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安江;低碳经济对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6 王凌;美国对他者的安全化:路径与动因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7 魏晓莎;石油危机后美国能源政策制定的政治经济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门丹;美国低碳经济政策转向研究:原因、定位及经济绩效[D];辽宁大学;2013年
9 王宇;中美两国在朝鲜半岛的安全博弈[D];延边大学;2013年
10 游腾飞;美国联邦制纵向权力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春华;奥巴马政府新能源政策的国际政治效能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李长治;后京都时代的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D];吉林大学;2011年
3 温娟;美国北极战略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4 王丹;WTO视野下边境碳调节措施的法律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5 郭强军;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经济外交[D];辽宁大学;2011年
6 赵月;国际关系视域下的气候外交[D];辽宁大学;2011年
7 李倩;论中美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博弈[D];燕山大学;2011年
8 王子毅;中、美媒体的环境报道框架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张乐;全球气候治理发展历程与欧、中、美气候政策分析[D];苏州大学;2011年
10 魏蜜蜜;后京都时代美国气候政策的调整[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淳;;新安全视角下美国政府的气候政策[J];东北亚论坛;2010年06期
2 胡鞍钢;管清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的贡献——兼评托尼·布莱尔《打破气候变化僵局:低碳未来的全球协议》报告[J];当代亚太;2008年04期
3 赵行姝;;美国气候政策转向的政治经济学解释[J];当代亚太;2008年06期
4 于宏源;;哥本哈根谈判进程和中美碳外交的发展[J];当代亚太;2010年03期
5 徐明棋;美国州长协会的作用及其在美国政治结构中的地位[J];国际观察;1998年03期
6 王维;周睿;;美国气候政策的演进及其析因[J];国际观察;2010年05期
7 何忠义,盛中超;冷战后美国环境外交政策分析[J];国际论坛;2003年01期
8 杨洁勉;;当前国际战略态势和国际形势特点[J];国际展望;2009年03期
9 高国荣;州在美国联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世界历史;1999年06期
10 阎静;;克林顿和小布什时期的美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解析[J];理论导刊;2008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正付;;气候外交背后的利益博弈[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01期
2 陶正付;;中国应对气候外交的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14期
3 刘晨阳;;日本气候外交战略探析[J];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10期
4 周绍雪;;气候外交的发展态势及中国的应对[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01期
5 张丽君;;非政府组织在中国气候外交中的价值分析[J];社会科学;2013年07期
6 沈玲玲;;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中国气候外交[J];学理论;2014年18期
7 甘钧先;余潇枫;;全球气候外交论析[J];当代亚太;2010年05期
8 胡宗山;;政治学视角下的国际气候合作与中国气候外交新对策[J];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05期
9 凌胜利;;中国气候外交的战略布局[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康晓;;国际气候秩序建构与中国的气候外交[J];国际论坛;2013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吕鸿;“气候外交”背后的利益碰撞[N];人民日报;2008年
2 CBN记者 冯迪凡;温家宝亲力亲为“气候外交”[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秋玲;日本气候外交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青岛大学;2010年
2 鲁彦琪;气候外交中的国家利益合理化实现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赵月;国际关系视域下的气候外交[D];辽宁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313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031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