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海权格局的演变与重塑
本文选题:东北亚 + 海权格局 ; 参考:《太平洋学报》2014年08期
【摘要】:由制海权分布界定的海权格局,影响着相关国家的海洋权益、安全以及战略。东北亚地区背陆面海,是多个海陆战略力量的聚集地。近代以来,中、日、俄、美等国的海权互动,推动了东北亚海权格局的不断演变。随着冷战后海权国家的海上扩张与安全结盟,陆权国家的海权实践与海上合作,东北亚海权格局呈现出新的特点:陆权国家海上力量渐次生成,对海辐射能力增强,与海权国家摩擦加剧。对此,中国应当在东北亚地区避免海陆强国的联合包围,加强与大陆强国的海上安全合作,发展陆权辐射下的有限海权,形成应对海上霸权的非对称优势,努力为我国的和平发展创造更好的海洋环境。
[Abstract]:The pattern of sea power, defin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sea power, affects the marine rights, security and strategy of the countries concerned. Northeast Asia back land sea, is a number of land and sea strategic forces. Since modern times, the interaction of sea power between China, Japan, 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s promoted the evolution of the pattern of sea power in Northeast Asia. With the maritime expansion and safety alliance of the maritime power countries after the Cold War, the maritime power practice and maritime cooperation of the land power countries, the pattern of the sea power in Northeast Asia presents new characteristics: the maritime power of the land power countries is gradually formed, and the radiation ability to the sea is enhanced. Friction with maritime power states intensified. In this regard, China should avoid the joint encirclement of sea and land powers in Northeast Asia, strengthen maritime security cooperation with mainland powers, develop limited maritime rights under the radiation of land power, and form an asymmetric advantage against maritime hegemony. We will strive to create a better marine environment for the peacefu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
【基金】:2014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资助课题“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的美国因素分析”(2014lslktzigjwt-05) 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海外军事基地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14CGJ015) 2012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朝鲜对外政策研究”(L12CGJ007) 2012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冷战后美国亚太同盟与中国战略安全”(W201200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D81;D8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一平;海权之争危及中华民族[J];海洋开发与管理;1999年03期
2 刘中民;海权争霸与俄苏的兴衰及其历史反思[J];东北亚论坛;2004年06期
3 符气浩,陈伟;孙中山海权观与南海开发[J];团结;2004年05期
4 张文木;海权:中美战略利益矛盾的焦点[J];学习月刊;2004年03期
5 张文木;中国的远虑与近忧[J];南风窗;2002年17期
6 赵峰;李志东;;论美国海权之路中的外交因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当代世界;2010年05期
7 陆俊元;出海通道—俄罗斯海权发展的障碍[J];俄罗斯研究;1995年01期
8 程亚文;从世界体系视角思考中国地缘战略问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10期
9 蔡鹏鸿;;蔡鹏鸿:谨言中国向海权国家转型[J];社会观察;2010年12期
10 刘新华;;西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安全形势与中国的地区性海权[J];太平洋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刘中民;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N];文汇报;2010年
2 海权问题学者 马尧;保卫南海海权的三条路径[N];东方早报;2010年
3 杨金成;中国外交今年专章“论海权”[N];国防时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刘丁;图们江出海权的历史风云——南保钓鱼岛,北复出海权[N];南方周末;2009年
5 本报记者 袁华杰 金辉 奚平;海权与陆权:中国崛起大战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 博士 钟飞腾 副研究员 张洁 本报记者 雷志华;南海策:解释权与海权一个不能少[N];华夏时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徐立凡;海权中国崛起之路[N];华夏时报;2010年
8 早报记者 吴挺 周云;中美日西太平洋海权博弈[N];东方早报;2010年
9 早报记者 吴挺 实习记者 尹思然;“中英两国有共同海洋利益”[N];东方早报;2010年
10 丁力;国际权力与国内权力的比较[N];经济观察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薛晨;美国海权研究:成因与变迁[D];复旦大学;2011年
2 鞠海龙;中国走向海洋“双区双点”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史春林;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海权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卢兵彦;中国和平崛起:概念、历史、环境、路径[D];暨南大学;2009年
5 李强;中国和平崛起的可行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朱宇凡;中印海上安全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7 程铭;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霖;走向深蓝—中国海权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佟立芸;中国海权战略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3 沈雅菲;美国海权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借鉴[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4 郑巍;法律视角下的中国海权保护[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健;日俄亚太海权意识探析(1895-1905)[D];吉林大学;2014年
6 薛峰;中国崛起过程中的海权战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洪恩;国家利益建构与越南的海权主张[D];暨南大学;2010年
8 侯苏洁;中日海权争端及其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李建平;历史经验与现实挑战下的中国海权发展[D];山西大学;2010年
10 郑凡;马汉海权思想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0515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2051503.html